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和防疫工作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和防疫工作


一、爱国卫生运动
  建场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讲卫生,改变环境,预防各种疾病为主要内容。1976年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两管、五改”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内容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为扎扎实实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委会”制定了规划和措施。(一)加强领导,建立基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分居民区选出卫生组长(兼计划生育宣传员),对环境卫生实行月评比制度,开展流动红旗评比活动。(二)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居民区各条街道及公共场所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到底的办法。垃圾定点堆放,及时清理外运。(三)落实食品卫生法,饮食服务行业严格遵守“五四”制度。1.对原料成品实行“四不”制度,2.成品(食物)存放实行“四隔离”,3.用(食)具实行“四过关”,4.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办法,5.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四)对水和粪便的管理,大口水井做到五有(有井棚、井裙、井盖、井台和公用水桶);设计和改建符合要求的厕所,使之不渗、不漏、卫生、保肥。对家禽、牲畜实行圈养,以确保水质、水源不受环境的污染。在抓好管水、管粪和改造水井、畜圈、厕所、炉灶和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每年均进行全场性卫生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生产队进行技术和业务上的指导。1982年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农场开展了以“五讲四美”治理“脏、乱、差”为中心,以清除垃圾,疏通排水沟渠,美化环境,严除害灭病”,畜禽管理,仓房、园障、道路一条线为内容的突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二、防疫工作
  青年农场时期,防疫工作由医院一名医生负责。1971年成立防疫组,配三人。1981年成立防疫站,设六人,负责农场的卫生防疫,计划免疫,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食品卫生、工业卫生、学校卫生及地方病的防治等。业务在上级和卫生科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对传染病预防主要抓了普查、预防及疫苗接种工作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传染源得到控制和有效的管理。在计划免疫方面进行全民预防接种,种牛痘、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卡介苗等。
  从1965年开始,农场对15周岁以下儿童普遍服用麻痹糖丸。1967年注射麻诊疫苗。1980年全面实施计划免疫工作。1963至1985年共接种各种疫、菌苗约5.5万多人次,有效地预防了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使流感、出血热、肺结核、肝类、痢疾、百日咳、猩红热等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杜绝了伤寒、脑炎、布氏杆菌病、天花和小儿麻痹症的发生。
           1980—1985年预防接种疫菌苗明细表



  地方病防治。从1975年开始对地甲病试行食盐加碘,1978年建立了地甲病防治领导小组,对全场17,645人进行了地甲病的普查,普查率为91.2%,查出地甲病患者5,928人,患病率为33.6%,经服用碘化钾和碘油注射等方法治疗,治愈5,900人,治愈率达99.5%。据1985年统计,地甲病患病率为4.35%,比1978年下降了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