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
第七编 社会
第一章 家庭生活
第一节 饮食
1955至1957年,垦荒队员在萝北荒原白手起家,生活非常艰苦,主食是玉米楂子饭、高梁米饭、玉米面窝头和发糕等,只有到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白.面饺子。粮食加工主要靠人推石碾、石磨。去萝北县拉口粮,因交通不便,夏季只好用人扛马驮,冬季用马车或爬犁运输。副食主要是盐水煮黄豆、菜汤、咸菜、野菜等,冬季多是冻萝卜、白菜和土豆。逢年过节或大忙季节能吃到猪肉、牛肉。有时可吃到野鸡、狍子、野猪肉和蘑菇、猴头等野味及在河泡里捞的鱼。豆油供应很少。由于副食单一,营养不良,很多垦荒队员得了夜盲症。
1958年,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在萝北地区建立了预七师农场,军垦战士的口粮由萝北县供应,主要是白面、王米面、大糙子,其次是大米和高梁米等。副食品单一,蔬菜很少。
1959年,垦荒队并入农场,垦荒队员改为国营农场职工,口粮自产自食,品种单一的问题各分场解决。副食以自种的蔬菜为主,春季有水萝卜、小白菜、菠菜、韭菜、葱、蒜等,夏季有黄瓜、豆角、辣椒等,冬季主要是土豆、萝卜、白菜、大头菜或用萝卜芥菜腌制的咸菜,用白菜渍酸菜,并做豆腐改善生活,年节杀猪卖肉,但各家买的都很少,生活比较艰苦。
1960至1961年,是职工生活最困难的时期,粮食人均供应量降到18至30斤,副食和其它日用品十分短缺,凭票供应,量少质差,人们吃不饱,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职工家用麦麸、豆腐渣、豆饼、玉米面掺青菜做菜团吃。1960年由于秋季早霜,玉米未成熟被霜冻死,冬季只得吃煮青玉米和泥鳅鱼以补主食之不足,由于营养不良,很多人出现浮肿、便秘等疾病,人们的健康状况大大降低。
1962年以后,农场经济得到恢复,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粮油供应量增加,副食和日用品供应情况好转。1964年农场建立了粮油加工厂,口粮以白面为主,年节供应部分大米,粗粮仅占口粮的少部分。豆油每人每月半斤,年节、农忙给予补助。职工分有自留地,允许搞养猪等副业,蔬菜和肉类逐步自给自足。农忙季节杀猪卖肉改善伙食,年节各单位自行杀猪,供应不限量。
70年代,口粮以白面为主,单位和个人可到外地用白面换些大米。农场建立了挂面厂,粮店开始供应挂面。副食供应也有很大改善,猪肉供应较充足,年节还可以供应部分牛、羊肉。豆油每人每月定量仍为半斤,但农忙、年节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1980年以后,由于逐步落实对内搞活政策,农贸市场逐年扩大,副食花样增多。市场上,肉、蛋、鱼、烧鸡和红肠等可随时买到,但物价比以前大幅度提高,在供应范围内,凭票供应的猪肉价格较低。1984年以后,职工享受副食品价格补贴,农场取消了猪肉低价供应,副食价格实行市场调解,价格不断上涨。蔬菜自给有余。口粮是白面,年节供应部分大米。
饮食风味:农场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口味不一,各地方的风味尤其是年节在这里都有所体现。但由于长期混居,平时各家饭菜基本趋向东北风味。
饮水:建场初期至60年代末,职工生活用水取自室外水井,场部几十户用一眼井,生产队一般有3至4眼井。井壁用原木或木方做成六角形“井道木”叠垒而成,井深7至10米左右。北片连队20至 30米深,用木板做成井台,井口成四方型,井台上架起“辘轳把”,系一条井绳吊一水桶取水。北部连队由于井特别深,辘轳上安两个把,并系两条井绳和两只水桶,这只摇上来,另一只下去。冬季井台井口结冰,溜滑,雪大路不通,打水困难而危险;春秋风大,把泥土枯叶刮入井中,井水很不卫生;夏季道路泥泞,离井较远的住户担水十分不便,无壮劳力人家常为吃水发愁,鳏寡孤独者和“五保户”只得由单位派人或左邻右舍帮助担水。
1970年以后,水井逐渐改为室内铁管压井。井管直径一般为一寸,井深6至8米,比室外大水井即方便又卫生,大口水井逐步被淘汰。
1980年,十一队率先从佳木斯请来打井队,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打成200米的深水井,水质好,水源充足,解决了十一队群众的吃水问题。九队、十队、六队相继打了深水井,群众吃上了自来水。
目前,场部及南片连队尚无自来水,一直使用铁管井,水质较差。农场已制定打深水井建自来水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