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服饰

第二节 服饰


50年代中期,垦荒队员来自不同省市,但因当时过着供给制式的生活,无经济收入,衣着单调朴素,男女均穿着青年垦区发的青蓝衣服。冬季戴狗皮帽,身穿发的黑或蓝布棉袄、棉裤,脚穿棉胶鞋或发的大头鞋。场区内的自然村屯男女衣着无明显区别,少数有戴狐狸皮帽子或貂皮帽子,有的穿毡疙瘩、轨粒(鞋)。夏季穿白色衬衣或蓝色衣裤,戴蓝、灰或黄色“解放”帽,一些妇女穿花或格衬衣。春秋身穿夹袄或绒衣,穿农田鞋或布鞋。转业官兵来场后,大多穿部队带来的黄色军装,戴黄色军帽。妇女发型几乎全是两根辫子或短发,没有什么装饰。
  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供应紧张,人们生活困难,职工没有条件讲究穿戴,衣服破旧,大部分职工、家属和儿童身穿补钉衣裤。60年代中期,经济好转,生活逐步改善,人们的衣着也随之整齐。冬季时兴穿带绒领的“棉夹克”,棉胶鞋过渡到大头鞋,春秋时兴穿反毛皮鞋。狗皮帽向毡绒、羊剪绒帽过度。年轻妇女时兴围长围巾。夏季妇女衣着花样增多。60年代末,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如果衣着新鲜美观,就被说成是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四季服装仅有黄、黑、蓝、灰、草绿等几种颜色,式样基本是制服。文化大革命初期,大兴“军装风”,青年喜欢穿草绿色军装,戴军帽,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年轻姑娘全部剪成短发,表示“破四旧”、“立四新”。
  城市知识青年大批来场,带来了各城市的衣着习俗。如上海青年喜欢穿细腿裤,北京青年喜欢着蓝色中山装,哈尔滨青年时兴穿灯笼裤等。春秋穿毛衣、毛裤,女青年冬季棉衣外套各种颜色罩衣。本地青年也按自己喜好制做各种服装,农场服装开始趋于多样化。
  70年代以后,国家化纤制品有所发展知识青年率先穿的的确良、涤卡料衣裤逐渐在职工中普及。鞋趋向于皮鞋,大头鞋、反毛皮鞋逐渐减少,夏季泡沫凉鞋、人造革凉鞋、皮凉鞋逐渐代替布鞋和塑料凉鞋,农田鞋、棉胶鞋仅在农田劳动中穿。
  进入80年代以后,化纤制品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衣着的新颖美观、款式多样。尤其在青年男女中,喇叭裤曾风行一时。呢料服装、呢子大衣、登山服、西服、百折裙、连衣裙、中高跟皮鞋、旅游鞋等逐步普及。青年妇女普遍烫发,姑娘们流行披肩发等多种发型。尤其夏季,衣着多样,少数女青年开始戴项链、耳环、手镯、戒指等装饰品。男青年喜欢戴墨镜、太阳镜并向变色镜发展。男青年留平头、分头已少见,大部分理青年头,少数留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