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居住

第三节 居住


50年代中期,垦荒队来到荒原安营扎寨,为了遮风蔽雨,落脚扎根,他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搭马架子、盖草窝棚。
  垦荒队员落脚后,开始伐木、脱坯、拧拉哈辫,盖土草房,住集体宿舍。草房大部是突击盖成,城市青年和关内来的垦荒队员盖房没有经验,房屋质量差,冬不防寒,夏天漏雨,加之失修,墙要倒,用木棍支,房屋漏,多苫草。当时形容这种住房:“罗锅腰,拄拐棍儿,披头散发掉眼泪儿。”
  1958年春天,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很多带家属,住房极缺,有的住在老庄屯社员的仓房或玉米棚子里,甚至几家住一个仓房,有的和社员住南北炕,也有的清理了老马号等暂时住进去。转业官兵边开荒种地,边伐木盖房,到1958年冬天,全部住进了自己盖的草房。由于很多房子到10月末才盖完,拉哈辫或大坯墙不干,冬天室内变成了冰窖,部分转业官兵和家属就是在这种“冰窖”中度过了严寒的冬天。
  1960年,山东移民来场,住房仍很紧张,五分场基建队突击盖房,墙用土坯,房盖用柞树棵子当扒板,上边抹上泥后再用草苫上,室内纸天棚,墙壁贴纸,防火条件极差,每栋房住12户,到1964年,这些房几乎全部失火烧掉,每年烧一至二栋,给群众的财产造成很大损失。
  1963年,萝北农场三、四、五分场合并为青年农场后,场部盖起三栋砖瓦结构的“干部房”。在此之前,四分场盖过部分砖木结构家属住房,没有瓦,全是草盖房屋。1963年场部建起小砖瓦厂以后,首先在场部开始建筑“穿鞋戴帽”住房,所谓穿鞋戴帽,即石头地基土坯墙瓦房盖,灰条天棚,砖火墙,室内白灰粉刷。生产队建的住房仍是土草房。1968年农场建起了砖瓦厂,生产队也开始建筑“穿鞋戴帽”住房。知识青年来场后,场部和各生产队为解决知青的住房问题,盖了大量的砖瓦结构青年宿舍和三用大食堂(看电影、开会、就餐)。
  兵团时期,场部首先盖起了四栋砖瓦结构的“军官房”,每户建筑面积为了。至80平方米,曾引起干部职工的强烈不满。现役军人走后,改为场级或科级干部房。每户48至64平方米。1974年以后,住房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大量的砖瓦结构生产用房和办公室,家属住房也全部采用砖瓦结构,每户建筑面积不等,职工住房大部分在25至40平方米。由于城市新婚青年的影响,室内设计改变了过去大通炕的习惯,出现了“半截炕”和单屋小炕等,取暖设备开始出现了“土暖气”。
  进入80年代,房屋面积和室内设计又有所扩大和改观,场部科级以上干部和生产队干部住房大部分在40平方米以上。职工住房仍很拥挤,子女多的职工住房面积40平方米左右,新婚职工的住房在25至30平方米。1982至1985年,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建国前老干部政策,场部地区为科级、科技和建国前老干部盖了部分户建筑面积为 48至60平方米的住房,同时,建了砖瓦仓房,永久菜窖和土暖气。1984年,由于公房变价出售给个人,个人可以有房产权,有的缺房职工开始“自建公助”(国家给少部分贷款)盖房,一般40至90平方米,有的单门独户,有的几家合盖,大门窗、大玻璃,室内按自己的爱好设计,即敞亮又美观大方。
  80年代中期,室内设计越来越考究,地面由砖地变成水泥地,少数人家打了水磨石地面,个别户铺了地板。新婚职工家出现了吊灯、壁灯、塑料天棚和地毯。
  住房的附属建设。80年代以前,有土菜窖,板皮或土坯拉哈辫仓房,土坯鸡架,木板、木棍猪圈。80年代后逐渐改为砖瓦仓房,永久菜窖,砖围墙,土暖气也逐渐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