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略
第八编 人物
第一章 传略
传略
郭春宝
郭春宝,山东省招远县人,1927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43年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时历任战士、正副班长、分队长、中队长、正副连长、营长、团副参谋长。郭春宝在严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英勇杀敌,曾多次光荣负伤,五次荣立战功。
1955年6月,郭春宝随农建二师集体转业后,担任二九一农场副场长、场长,在建场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与其他场领导一起带领广大转业官兵和垦荒战士,开荒建场,艰苦创业,迅速奠定了农场发展的基础。在农场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变的时候,1964年他被调到青年(共青)农场任场长。这个场是1958年组建的,建场时间短、基础差、底子薄,管理水平不高。郭春宝到任后,和党委书记密切配合,积极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在分配上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全场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这个经验后来在全总局推广。
1969年成立生产建设兵团,他被任命为十四团团长。他和其他干部密切配合,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1970年11月被调到二师司令部任副参谋长,分管农业生产。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及时总结和推广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由于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1974年被任命为二师副师长。1976年“兵团”撤销后,改任宝泉岭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上决定派他到条件艰苦的建三江管理局任局长工作。他愉快地服从了分配,并很快把家也搬到建三江管理局。到建三江管理局后,同党委一班人一起团结战斗,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检查指导,解决问题。有一次患病住院时,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处理工作。特别是在1981和1982年的抗灾斗争中,郭春宝发扬了战争年代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连续几个月奋战在抗灾第一线,组织指挥和率领群众进行抗灾斗争,从而战胜了灾害,扭转了艰难局面,为实现“当年灾害,当年恢复”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1983年1月10日,党的十二大向全党发出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号召,郭春宝为了迅速落实十二大精神,夜以继日地带病工作,当心脏病严重发作后,仍坚持主持管局党委会,研究开创建三江管局建设新局面的问题,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病,经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为党、为农垦事业献出了最后一息,终年56岁。
侯国安
侯国安,原十四团(现共青农场)十三连运输班长、共产党员。1968年8月在共青农场十三队驻地为拦惊马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献出了生命,时年39岁。
1968年8月15日早晨,侯国安套车到2号地抢运小麦。因脱谷机发生故障,空车返回时,职工家属郭玉珍、李玉兰二人也随车回队。途中,突然发生了意外情况,一匹两岁多的马驹因害怕道边的麻袋而受惊,另外两匹烈马也随着受惊,一起狂奔起来。侯国安立即跳下车,勒紧缰绳,迫使惊马原地转了一圈,但紧接着又是下坡,马车飞奔而下,大缸颠碎了,郭玉珍、李玉兰被颠起一二尺高,处在危险之中。她俩看到侯国安更危险,便急促地喊:“老侯,快撒手:”可侯国安不仅没撒手,反而把缰绳在手臂上缠了几道,用尽全身力气往后拖。马车就要闯进村子,此时道口站着小孩,从晒麦场到村里人来人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车祸,情况万分危急。侯国安看到这些,奋不顾身去扛里套马的脖子,不料绳套缠住了他的腿,整个身子被拖倒在地面上。小腿骨受伤了,手臂被缰绳勒破鲜血直流,胸部和脸被拖在地上,但侯国安还是把缰绳死死攥在手里,顽强地随马车坚持了190多米。终于控制了险情,车上的人安全脱险了,可是车轮却从侯国安的肝脏部位轧了过去。
职工医院的医护人员闻讯带着急救药物赶到现场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医生采取了一切措施,全然无效。侯国安舍己救人,壮烈牺牲。
侯国安于1929年8月15日出生在桦川县达子营屯的一个贫农家庭里,1955年他带头办农业合作社,担任生产委员,三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1957年4月,他到双鸭山市岭东矿务局当采煤工人,1960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担任三井第四采煤段副段长,多次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受到表彰和奖励。
1962年6月他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支援农业第一线,准到青年(现共青)农场十五队当工人,担任过农业小队长、班长等职。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他处处严以律己。他家里人口多,妻子又有病,生活很困难,
组织上多次研究给他困难补贴,但他坚决不要。
侯国安生前一贯以英雄为榜样,多次舍己救人,先后五次拦惊马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侯国安壮烈献身后,兵团二师党委做出了“关于学习候国安英雄事迹”的决定。十四团在团部修建了“侯国安事迹展览馆”,并在他牺牲地建了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