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回忆录

回忆录



               四、天津青年垦荒的回忆
                   杜俊起
  1955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二个年头,全国范围的经济建设高潮正在蓬勃兴起,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当时我国弱小的农业生产基础尚满足不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更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将扩大耕地面积3,868万亩。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党中央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把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把有计划的扩大耕地面积作为实现农业生产计划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有志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社论,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团中央根据毛主席的号召,首先组织了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开赴黑龙江省萝北县垦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发表了《向困难进军》的重要讲话,他号召“青年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在党中央的号召和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影响下,我们天津市的有志青年行动起来了。
               组织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
  在党发出“有志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时,我就想:我是一名新中国的青年,应当响应党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才算有出息。五月,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参加了天津市代表大会。会上,我与范素兰、刘凤雁、刘德义联名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倡议:有志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用我们壮丽的青春,去唤醒沉睡的荒原,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献出青春和力量。大会主席团宣读了我们的倡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当时,我们只是倡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最困难的地方去,并没明确到哪里去。
  八月,胡耀邦发表了《向困难进军》的讲话,特别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开赴萝北以后,杨华给我们天津青年写了信,介绍了萝北垦荒的情况,我们才有了到黑龙江萝北垦荒的明确方向。于是,我给团天津市委递交了申请书。是这样写的:
  青年团天津市委员会:
  自从听到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祖国边疆一一黑龙江垦荒的消息后,我非常高兴和羡慕。他们这种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行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都是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我要和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一道去唤醒酣睡的土地,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献给祖国,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我恳切地希望组织一支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并批准我做这个队的光荣队员。我知道,在边疆睡大觉的荒地不是几十亩、几百亩,而是几亿万亩,我有决心,用我们的双手把这些荒地翻过来,叫它长出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我也知道,开垦荒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困难一定会很多,边疆的气候寒冷,蚊虫叮咬,生活工作一切要从头做起,要自己盖房子,自己找水喝。但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我,因为我是新中国的青年,我是共产党员,是毛主席教导下的青年。我保证,到那里后,一定要服从分配,团结互助,克服困难,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的光荣任务。我等着您们的回答批准。
                《天津日报》发表了我的申请书。
  青年团天津市委员会非常支持我们的倡议和行动,十月市委做出决定:组织天津市青年志愿垦荒队。
  我记得这个喜讯传开以后,海河两岸的儿女都沸腾起来了。工厂、农村、街道、机关、学校等各界青年积极报名,有的写申请,有的写血书,还有的蹲在团市委门口不批准不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7,000多名青年,积极要求参加青年志愿垦荒队。
  审查垦荒队员的条件很严格。必须是政治可靠,家庭历史清白,思想觉悟高,体力健壮,能吃苦耐劳,年龄在18岁以上,还有,家庭必须有剩余劳动力,个人自愿,家庭父母同意。各区各街道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天津团市委只批准了52名青年做第一批队员,在天津集中学习了几天,决定11月5日出发。
                   亲人的嘱托
  11月4日晚,欢送天津市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大会在市第一文化宫召开。会议非常隆重,各界代表2,5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共天津市委书记黄火青、副书记副市长白坚、副书记吴砚农、副市长李耕涛、团市委书记张玉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欢送会,还邀请垦荒队员家长出席了会议。会上副市长李耕涛先作了亲切的动员讲话,他赞扬了垦荒队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高尚思想和行动,他希望队员们到垦荒目的地后,要勇往直前,不怕任何困难,一定要坚持到底。还嘱咐我们,要加强组织纪律性,要团结互助,  要努力学习政治和文化科学知识,不要辜负各级组织和家乡人民的希望,做出成绩,为家乡人民争光,为祖国争光。接着团市委书记张玉同志讲了话,他说:“不到一个月,全市有7,000多名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加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事实,说明了广大青年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有着为社会主义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决心。”他还说:“第一队队员之后,明年还要组织更多的青年到垦荒地区去。”讲完后有100多名少先队员在会场的四个大门口,高举着少先队队旗,鸣号打鼓,跑进会场,向垦荒队员们献词献花。接着工人、干部代表讲了话。使我至今激动的是我母亲裴守英代表垦荒队员家长讲了话,她高兴地走到主席台上说:“我儿子到边疆去开荒,我心里非常高兴,我支持他的行动,我为我儿子准备了棉衣棉鞋,我告诉他不要想家,不要掉队,为全家争光,为天津市人民争光。”我又一次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暗暗下了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经受一切考验,做出成绩,向家乡人民汇报。散会后,我一夜没有合眼,想这想那,想着每个动人的情景,恨不得一步到达北大荒,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垦荒事业中去。
  11月5日清晨三点多钟,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着市委赠给的“天津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第一队”队旗,唱着垦荒队员之歌,雄赳赳、气昂昂地到了天津车站。各级领导、工人、干部代表和队员家长早已到车站等侯送行。特别是有个妻子送丈夫激动人心的场面让我至今不能忘怀。临开车前几分钟,有个青年妇女抱着不满一岁的孩子,拉着一个队员的手,眼里含着难舍难分的热泪说:“你去吧,好好干,别惦记我们娘俩,等你们盖好了房子,我也去,跟你们一起参加开荒。”她就是垦荒队员吕金义的妻子一一靳凤英。
                踏上征途
  火车在解放军进行曲的乐声中,徐徐地离开了天津站。不由地唱起了垦荒队员之歌……
  一路上哈尔滨、佳木斯、鹤岗等地党团组织都在火车站组织了欢送仪式,特别是八日下午,等了我们两个多月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们,见到了家乡的战友,他们跑着、跳着、喊着欢迎战友到来。小伙子们紧拉着手不放,笑得合不上嘴,姑娘们拥抱着在草地上打转转,有的激动地留下了热泪,这时在人群中跑过来一个大个子,他就是杨华同志,他大声呼喊着:“我们盼望了两个多月的家乡战友们,欢迎你们,欢迎你们跟我们并肩战斗,请战友们先安排好住宿,洗洗脸,吃完饭咱们再唠,好好开个联欢会。”于是有的人帮拿行李,有的给提提包,搬进了北京队员盖的第一栋拉哈辫草房里。真不错,还有火炕,跟出发前想象的不一样,原准备下车新搭草棚子、砌锅灶。当然,这是北京垦荒队员给我们打下的基础,他们来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一切从头开始。
               第一次考验
  北大荒11月的天气,已结下了冰霜,早晨下着小清雪,气温已下降到零下十几度,我把出发前母亲给我做的大棉鞋、棉衣都穿上。我们没有休息,第一天就跟北京队员一起,拿着镰刀到老龙岗打火道去了,为明年开荒做准备,我对打草还不外行,那天中午干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刮来一股旋风,把烧火道的木灰刮进了大草甸子,一时间大火连片,草甸子上燃起了从未见过的荒火。队员们又担心又害怕,大家学着向导的做法,个个象小老虎似的,冲进火海,扑救荒火,有的眉毛、头发被火燎了,有的衣服被火烧着了。渴了吃冰块,饿了啃口冻得硬梆梆的大饼子。傍晚,萝北县委、县政府组织了1,000多人前来帮助扑火,到了深夜,荒火才被扑灭。这时队员们也跑散了,个个累得精疲力尽,新衣服新鞋子连火烧带树枝刮也都不成样子了。脸上黑一道、白一道,都成了唱京戏的大花脸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哈哈大笑起来。通过这次与荒火战斗,锻炼了垦荒队员们的意志,于是队员们起了个名字叫“第一次考验”。
                    伐木
  12月,青年垦区通知我和县林业科负责人,还有两个向导,去山里规划采伐点,准备采伐两千米房木。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我准备了一下,穿上老羊皮做的大皮袄,背上玉米面大饼子、咸萝卜块,带了把镰刀就出发了。白天在树林里穿梭规划,晚间打几捆草支个棚子就是夜营地,好在有猎手给我们打更,还比较安全,尽管冷点,蒙上大皮袄,因为又累又乏,还是能睡着的,有时冻醒了就拢一堆火取取暖,这样在山里度过了七天七夜,定了采伐点。我从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高的大山,这样大的茫茫林海。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很可爱的。虽然吃了点苦,但内心是很高兴的,一是组织信任能让我去,二是见着了大世面,这种生活我觉得很有意思。
  北大荒的寒冬腊月,气候恶劣,大烟炮一刮就是三天,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几度。这种天气,当地老乡偎在热炕头上“猫冬”都不出门。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只有我们垦荒队员顶风冒雪,在深山老林运材伐木。初到东北,由于缺少防寒防冻的常识和经验,不少队员被冻伤,耳朵冻起了大水泡,脸部冻成了黑紫色,严重的脚指甲、手指甲都冻脱掉了。在严酷的考验面前,没有一个人叫苦退却,仍坚持在山上作业。由于队员们缺少采伐经验,工具又不齐全,几十厘米粗的大树只能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虎口震裂了,鲜血浸透了手套,脚冻木了,只好对着大树猛踢一阵,活动一下筋骨暖和暖和再干。晚上,呼啸的西北风一个劲地往帐篷里灌雪,我们只好围在炉前取暖,真是“火烤胞前暖,风吹背后寒”。睡觉的时候,戴上大皮帽子,不脱衣服,盖上被,捂上大皮袄,有时睡到半夜还被冻醒。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队员们没有痛苦的呻吟,没有怕苦的怨言,就是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因为我们懂得没有今日创业的苦,就没有以后事业成功的甜。每当我们扛着大斧收工回宿营地的时候,总爱哼着这么几句歌谣:“冒着西北风,迈步森林中,手持大斧赛武松,树倒声音象炮轰。”经过一冬的苦战,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
               运材
  这年冬天,我们与北京、河北垦荒队员合编在一起,上山伐木、运材,为第二年建庄备料。我们共分五个大队,我分在第二大队,杨华任队长,我任党支部书记。我们这个大队共有50多台苏联式的四轱辘马车,200多匹马,担负着3,000多立方米木材的运输任务。每次运输,50多台车一起出动,真是浩浩荡荡,每路过一个村屯,老百姓都出来看说:“这是垦荒队的马车队,多气派呀。”但也有不气派的时候,有一次半夜一点多钟,50多辆车一同去肇兴运木材,路过石灰窑时,突然遇见一群狼,这些生马蛋子,一看见那么多狼闪着绿色的眼睛都吓惊啦:有的奔山沟,有的奔草甸子,四下奔逃,一时间车队就乱套了,当时我在最后一辆车上,车老板掉下去了,马车在草甸子上疯狂地奔跑着,突然车轱辘撞在塔头墩上,车一颠把我摔了个倒栽葱,等我爬起来,车已跑远了,一看车队,真是七零八散,溃不成军。我们不顾身上的疼痛,找人找车。我们这些青年人,刚一来很多活不会干,木材都七八米长,三四十厘米粗,根本装不上,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先把四轮车翻过来,用大绳打好才票,再用马把车拉过来,这种装车方法就连当地老乡也不得不叫好。对运材工作,我们边干边学,终于完成了任务。
                      迎接新队员
  1956年3月13日,我们迎接第二批垦荒队员。当时,我正在34号庄建点(现在七队北、六队南),垦区书记宋三洪派通讯员通知我下山开紧急会议,鸭蛋河正跑桃花水,水大流急,我骑一匹大红马与通讯员趟着到马背深的水走了60多里地,晚间八点多种才到萝北县青年垦区驻地,伊师傅炒了两个菜,还喝了啤酒,找了个热炕头住了一宿,第二天都九点钟了还没开会,当时我有点奇怪,不一会儿宋书记来了,面带笑容亲切地对我讲:今天十点钟,迎接天津第二批队员,通知你来就为这事,两层意思,一是接迎第二批队员,你应该来;二是第二批队员中有你的要好同学李之雯也来啦,你更应该迎接。我心情很不平静,激动的心在快速地跳动着,等啊等啊!9时50分,六辆卡车开来啦,宋书记推着我往前走,人们边走边喊来啦来啦,车上的人也喊着到啦到啦。李之雯第一个跳下车向我跑来,到了跟前略显腼腆地说:“你好:”我激动地说:“你来啦:”垦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围上来,很有风趣地开了几句玩笑,就忙着迎接其他队员去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跟李之雯是同乡,一个学校毕业的,先后一起参加工作,一起入的团,相互比较了解,有共同语言,曾在天津有过将来能结为伴侣的愿望,我参加垦荒队时年龄还小,这些事想的好象还不太多,离津前我们的事组织上有所了解,所以迎接第二批队员时,这场小插曲是组织上有意安排的。
                  天津庄成立了
  春天到了,北大荒山青水秀,茫茫草原充满了生机,“五四”那天,插起了彩旗,布置了简单的台子,桌子上摆满了山花,上午十点钟,队员们集合成整齐的队伍,萝北县委办公室金主任宣布:“天津庄成立啦:”并宣布范素兰为庄主席,王春国任党支部书记,杜俊起任庄党支部副书记兼庄副主席。各级领导以及垦荒队员等代表都讲了话,会议开的非常隆重,会后又在草地上办起了舞会,队员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玩得非常高兴,一直到深夜12点才休息。这一天,还有北京庄、河北庄、哈尔滨庄、山东庄都宣布成立。
  从此,在黑龙江萝北荒原上,有了以故乡名字命名的垦荒队员自己的家园。
                殷切的希望
  1956年6月,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来看望垦荒队员。6月 9日来到了天津庄,他拉着我们的手,问寒问暖,并风趣地对我们说:“垦荒队员要做英雄,不要当狗熊,要热爱北大荒,在北大荒扎下根来,成家立业。”他还说:“希望再来时,能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胡耀邦在那次看望中,送给我们八个字“团结、忍受、学习、斗争”。从此,我们牢记胡耀邦的殷切教导,在茫茫草原上艰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