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回忆录
九、昨天的脚印
一一惠民垦荒队的组成、惠民庄的成立
郭万举
1956年3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村党支部书记田叔念通知我去镇政府开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党团员骨干,人员达150多人,会议由镇党委书记魏传河主持,镇长和田庄区的区长参加了会议。区长周华珍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我们国家有三个大荒原需要开垦,就是北大荒、西大荒和南大荒。我们山东省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让桓台、邹平等县组织几支垦荒队,参加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开发北大荒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巩固我国边陲地区,为国家增加大量的物质财富,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镇长王桂兰根据上级要求,公布了垦荒队员的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二是能吃苦耐劳、愿为北大荒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三是年龄在20岁左右的青年男女。符合条件的青年,必须是自己申请报名,由政府批准。男队员要求占总数的75%,女队员占总数的25%;25岁以上的中青年必须占总人数的20%;党团员骨干要达到总人数的40%左右。
会议结束的当天上午,递交申请书的已达入会人数的半数以上,在会后的几天里,又有很多人报了名。3月下旬到4月上旬,号召广大青年去开发北大荒、建设北大荒已成为全县的中心工作。桓台县大众广播站连续不断地播出宣传教育材料,造成了很大声势。有的青年怕上级不批准,就咬破手指写血书,以表决心。
我当时在农业社里担任保管员工作,镇长对我说:“你在社里当保管员,工作很好,家里又困难,北大荒是非常非常苦的,你能行吗?”我说:“对于这些我早已考虑好了,无论北大荒环境怎么恶劣,条件怎么艰苦,我都不后悔,既然决心已下,就非去不可了。”镇长见我的决心这么大,终于接过了我的申请书。
1956年4月8日上午,我接到被批准去北大荒的通知,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母亲、兄弟姐妹以及亲朋好友们,他们听了都非常高兴,勉励我去北大荒后要好好干,干出一番成绩来。我们田三村共批准8人,全田庄镇共批准了25名,其中男的18人,女的7人,其中党员2人、团员10人。这25人组成了一个小分队,田家原担任队长。临行前,我们按上级指示,开展了几项有意义的活动:打纪念井、栽纪念树、修纪念路等。
4月12日接到了去北大荒的通知。14日清晨,我们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离开了生我养我抚育我成长的地方一一田家庄。这天下午,县政府将早已准备好的垦荒队员所需物品,分别发到了每一个队员的手中。给养是用白面和芝麻烤制而成的山东大锅饼,一个锅饼重达五斤,每人发给两个半。队员的标记是用黄色绸缎裁成长条,上面印着“桓台县垦荒队”字样。晚饭后,县政府在桓台县大礼堂召开了“欢送垦荒队员”大会,会上县领导、各界人士、垦荒队员代表分别讲了话。县长苗德珠在讲话中说:“经过挑选后,由152人组成了这支垦荒队,男的128人、女的24人,其中党员14人、团员41人,25岁以上的大龄青年占总人数的20%。我们桓台县同邹平县的垦荒队员到黑龙江省萝北县共同建立一个农庄。你们到那里以后,一定要搞好团结,共同建设好新家园。”县委书记刘朴祥在讲话时说:“你们去北大荒以后,要和当地群众搞好团结,服从当地政府的领导,保持和发扬山东人忠厚朴实、勤劳勇敢的精神。”苗县长对组织机构进行了安排:翟明德为桓台垦荒队送行中的总负责人,吴孝增任大队长,田家原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奎桐任会计,每个乡镇为一个小分队,小分队的队长按原来的单位负责人不作变动。
4月15日清晨,七辆大卡车载着我们离开了县城一一索镇,来到张店火车站,乘开往济南方面的列车,很快到了邹平县的周村车站,邹平县的152名垦荒队员在孙凤森的带领下,列队在车站等侯多时了。列车上的桓台队员用震耳的锣鼓声来表示与邹平垦荒队员的见面礼,接着,邹平队也响起了锣鼓声,上车后两支垦荒队的队员们如同亲兄弟、亲姐妹相互握手问好。
列车长鸣,途经济南换车后,调头朝东北方向奔驰而去。到了哈尔滨站,我们下车休息了10个多小时便转乘开往鹤岗的列车继续前进。4月21日早饭后,鹤岗运输公司的10几辆大卡车载着两县的304名垦荒队员,离开了鹤岗市浩浩荡荡地向萝北境内进发,垦荒队一进凤翔镇,便受到了萝北县各级领导及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休息片刻后,县委书记罗武给大家讲了话,他说:“县里决定,邹平县的垦荒队到十五庄去开荒建设,桓台县的垦荒队到三十四庄同北京队共建一个庄。”北京队的杨华同志也给我们讲了话,还派了10几辆马车来接我们,马车拉着我们朝着西北方向缓缓而去。
道路坑坑洼洼,马车有时还要人推,到了水深的地方,还要把车上的东西全部卸下,这样不知折腾了多少次,太阳快要落山时,才到达了目的地。4月22日清晨,哨声叫醒了新老垦荒队员,大家很快在集合场地站好了队,杨华同志做了简短的讲话之后,布置了一天的工作,我们这个小分队由老队员们领着到北山坡上往庄里扛木头,这天早上每人扛了两趟。其它分队有盖草棚子的,有搭房架子的,有伐木的,有到山坡上割条子割草的,初次劳动都是在老队员的帮助下进行的。
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工作是繁重的。当时以高梁米饭为主食,有时能喝上一顿冻菜汤,也算是改善生活了。我们吃水用水特别难,要到离庄点几百米以外的西山沟里一桶桶往回挑,每挑一次水都要累得满头大汗。队员们由于刚来,水土不服,又不习惯于长期喝山沟里的凉水,天气又寒冷,很多队员病倒了,根据这些情况,桓台队和北京队的领导进行了研究,经县里批准桓台队全体队员到十五庄与邹平队共建一个庄。
1956年5月4日上午,全庄的304名队员,兴高采烈地来到集合场地,这天将要召开“建庄”大会,大会由孙凤森主持,前来参加会议的有:朝阳乡的乡长郭海祥、副乡长丁玉芹,垦区和县里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孙凤森讲了话,他说:“根据上级的指示,由于邹平队和恒台队都属于惠民地区,为此庄点就叫‘惠民庄’。同志们,让我宣布‘惠民庄’正式成立啦:”此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锣鼓声。上级决定,孙凤森担任惠民庄主席兼临时党支部书记,田家原任副书记,李士昌、石玉芹任农庄副主席,张奎桐任会计。全庄共编了三个开荒大队和一个菜队、基建队、运输队,一个炊事班、饲养班和一个队部班。
惠民庄成立了,组织机构健全了,垦荒队员们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艰苦创业的生活之中。
(陈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