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介绍
第五章 地名介绍
地名介绍
都鲁河
源于小兴安岭大金顶子东侧与横道岭南麓之山间河谷,全长 245.3公里,流经本场境内114公里,是农场西部和南部与宝泉岭农场的天然界河,河床宽约20米,深1至2米,流域面积1,737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250至1/5,000,经农场24队南部注入松花江,属松花江水系。由于地形和地质条件,造成河道弯曲,蜿蜒连环,流水不畅,涝年常造成水害。
据《盛京志》载:“都鲁,蒙古语,栋梁也。”都鲁二字,历代书写不同,但其音相近。《康熙皇舆全图》书作杜儿河;《东北边防辑要》书作都尔河;《萝北县通志调查录》书作都鲁河;《黑龙江志稿》书作图勒河。建国后,一些不知原委的人,听音生义,写作嘟噜河,以为该河曲曲弯弯,水流不畅而发出嘟噜之声,故名,实为大谬。《萝北县地名录》已正名为都鲁河。
鸭蛋河
发源于小兴安岭佐武山与黑小山之间,全长95公里,流经本场41公里,河流由北向南至北京庄附近,转向东,流经萝北县城北风凰山脚下,至延军农场东南折向东北,与延军农场境内的跃进河、小泥河相汇,注入黑龙江,属黑龙江水系。流域面积606平方公里,坡降1/700至1/900,河床宽5至20米,深1至2米。上游为丘陵、山区,坡陡流急,河床窄小。旱年,水流小至举步可跃过。每当汛期河水猛涨,最大秒流量达361立方米,河水出槽,淹没两岸耕地,造成水灾。
据专家考证,鸭蛋河即《金史》中的雅达澜水,又称三坦水、缠坦水。此后,译音更多,明朝称集达河,清初称鸡坛河,清末称荻台河,民国初年更讹为“鸭蛋河”(《萝北县通志调查录》语),讹传至今,人们误认为该河两岸水草丰茂,每年春季野鸭繁殖其间,鸭蛋俯拾即是,因以为名。
蜂蜜河
发源于萝北县奋斗乡双泉大队北约五公里处的后山,过去后山前有个蜂场,现仍有破房框和磨盘遗迹。蜂场旁有两个泉眼,常年流水,为蜂蜜河源头。故起名“蜂蜜河”。河长约14.5公里,流经双泉大队和农场的十一、十、九队,由北至十队南1.5公里拐向东注入鸭蛋河。河宽约2至10米,汛期最大秒流量为5至6立方米。1967年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100,000地图,标为蜂蜜河。1984年农场搞水利施工时,将十队以东的下游段取直,定名为蜂排一千。水城子位于共青农场场部东南19.5公里处,占地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常年水面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都鲁河的分支幸福灌渠、鸭蛋河的分支蜂蜜河及莲花泡涝区北端西部众多水系的汇集地,也是流向大小莲花泡的分水地,通过地上河、地下河向东南与松花江相通,属松花江水系。
水大时松花江鱼可逆水而至,在水城子繁衍生长,鱼产资源丰富。主要盛产鲫鱼、黑鱼、鲇鱼等,尤以黑鱼著名,每到傍晚,大雨前或大雾天,黑鱼浮于水面,吼声如牛,声音可传出三四里。
五六十年代,农场在水城子设有渔队,冬季在冰上打眼拉大网,用牛拉人拽,一网可打出一万多斤鱼。黑鱼大都十五六斤一条,鲫鱼每条二斤多重。70年代后,上下游兴修水利,取直河道,使鱼的生息繁衍地减少,又因上游的人工灌渠常年往里放水,淤泥增多,水深已由60年代初的三四米降到二三米,水面也逐年缩小,加之大肆捕捞,到80年代初自然生长的鱼已很少。1984年水城子由共青农场三队职工苗广忠承包,每年放养部分鲤鱼苗,现已成为人工养鱼场。每年有鲤鱼和自然生成的鲫鱼、黑鱼、鲇鱼、老头鱼上市。
水城子由于冬季刮到冰面上的草土与雪层层覆盖,草土连片,一遇大风,被风掀起,形成一两米高的道道长岭,远看犹如古代城墙,水城子由此得名。
圆头山
位于场部西北6公里处,北隔十、十一队与四方山森林相连,东与凤鸣山相接,为小兴安岭南脉山麓。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4公里,宽约1.9公里,占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由两个较高的山组成,北山头呈圆形,海拔207.8米。1957年国家测绘局航测标图为“圆头山”。
圆头山原名元宝山,因山脉两头高,中间低平,远看如一个元宝而得名。据口碑资料载: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为修筑通往四方山连接兴东的山路和山里的军事设施,从南方抓来很多民工,修完路和军事设施后,日军怕泄露军事秘密,将民工在元宝山全部杀害。从此,当地老百姓将元宝山改名“冤枉山”。虽然圆头山早已由国家测绘局命名,由于传统习惯,当地人仍称之为“冤枉山”。
50年代后,垦荒大军陆续来到圆头山脚下开荒建点。由于多次荒火,加之滥砍乱伐,到了。年代中期,圆头山几乎成为荒山秃岭,仅剩部分天然次生林,如柞树棵、桦树条等。1980年成立北山林场,每年植树造林,至1985年已造林800亩,如今,所植的松林郁郁葱葱,圆头山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地道山
位于场部东北5公里处,北京庄附近,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144.5米,1957年国家测绘局航测标图为地道山。
地道山盛产白云石,储藏量约2,000万吨。建场初期,附近生产队开采一些做建房地基石,造成很大的浪费。1983年农场在地道山脚下建立了白云石厂,将开采的少部分白云石加工成水刷石和石粉,用于建筑和工业原料,大部分销往佳木斯和鹤岗市玻璃厂,做玻璃原料。地道山也因盛产白云石而被当地人称为“白云石山”。
凤鸣山
屏绕农场场部北面,东西约2.5公里,宽约1公里,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海拔141.6米。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美丽的凤凰,在萝北县城北山翱翔后,展翅西飞,来到北山暂歇,在山上引颈长鸣后西去。从此,人们把这座山叫“凤鸣山”。
南山
位于场部偏西南方向,在五道丘陵地带上,有大小18个山头,最高处为海拔176.5米。长约7公里,宽约2.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17.5平方公里。1957年国家测绘局航测标图时,将二十一队西北相继连接的山头标为一道岗,将十三队南至二十五队的丘陵标为五道岗,由于地势复杂,其它三道岗未标出。当地人曾把南山叫五道岗,但二、三、四道岗分法不一。70年代末,场水利科张凤修为兴修水利设计图纸方便,将现在南山水库南侧的山叫二道岗,把水库北和东北的几个连绵起伏的山头称为三道岗,十五队南边的山头叫四道岗。从此,在农场标图上,一至五道岗正式确定了位置。
1979至1980年,农场在二至三道岗之间修建了一座水库,取名南山水库。并于1980年7月又在三道岗北建南山林场。从此,五道岗的叫法渐渐被“南山”取而代之。
1960年以前,南山曾是一片茂密的天然次生林,主要生长柞、桦树,后来由于滥砍乱伐,加之荒火,几乎成了荒山秃岭。1980年南山林场成立后,为南山植树造林,到1985年南山已植树13,044亩,使连绵起伏的南山又重新披上了绿装。
老龙岗
位于农场南部,自十六队西南一直延伸到24队东部,长约30公里,呈“N”形,宽约100至300米。三四十年代,这条长岗还是一条天然次生林带,主要生长柞、桦树,林带两侧为易通沼泽地。当时,远望岗上林带郁郁葱葱,被风一吹,绿涛滚滚,犹如一条欲飞的绿色巨龙俯卧在茫茫的草原上。于是,在这条长岗上每遇一个岗包,人们都叫“老龙岗”。
伪康德10年(1943),三江省在桦川县招来拓民垦荒,在现萝北县团结乡一带建立了7个屯。其中六屯(现二十三队)、七屯 (观二十二队)就设在这条林带的中间。1956年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萝北荒原垦荒,又在这条林带的北端建立了三个集体农庄。1969年农场在这条林带的最南部建立了二十四队。到60年代末,这条林带的两侧建立了6个农业生产队,林带树木先后被伐,开垦成耕地。由于岗上黑土层薄,到70年代中期,岗上的黑土层几乎全部刮走,使这条当年连绵几十公里的林带成了沙岗,每遇春季风大,黄沙漫舞,吞噬良田。
80年代初,农场因地制宜,将露出黄土的沙岗由北向南逐渐退耕还林,植上松树、杨树,使这条巨龙重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