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后记

编后记


  《共青农场志》,历时12载,几易其稿,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共青农场志》的编纂工作,是从1982年末开始的,根据农场总局党发[82]第11号、第27号文件精神,农场设立了场志编写办公室,开始筹备《共青农场志》的编纂工作。12年来,农场领导多次更迭,场史办工作人员亦经几次变动,但每届场领导都很关心场志的编写,对场史办从财力物力给予了大力支持。由于建场初期史料在“文革”中被毁,兵团时期的史料在1979年战备转移中,因意外事故毁于车祸,使残存的史料零星杂乱,给编史修志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要想详细记述农场的发展变化过程,再现共青农场历史风貌,确实是一项难巨的任务。但是,建场初期的老领导、老工人热心支持场志的编写工作,积极提供宝贵资料;农场档案室的同志热心帮助翻阅档案材料;场史办的同志广泛发动群众,细心搜集考证资料,召开座谈会,登门拜访知情人,对已离场而又知情的老领导,先后发出上百封场志资料征集信,还先后到佳木斯市、鹤岗市、宝泉岭管理局、萝北县、绥滨县以及兄弟农场等地,采访口碑,查阅有关档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照片,各科室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落实专业志主笔人,审核专业志稿,有的科长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亲自撰写。场志前三编脱稿后,由农场办公室打印成册,发给各基层单位和科室及场领导,广泛征求意见;后六编脱稿后先由各科室领导审阅,最后农场领导亲自阅后定稿。为保证《共青农场志》的质量,1991年春按照党委书记杨少先、场长于英的指示,场史办聘请了农场11位离退休老领导和4位现职老科长重新进行审阅,在审阅中,他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斧正了错误之处。尔后,送宝泉岭管理局史志办审定,管局史志办主任温伦梧对《共青农场志》从体例到篇章设计都给予了具体指导。由此可见,《共青农场志》不是少数人的专著,而是集体辛勤劳动的结晶。在此,我们对热心为《共青农场志》提供帮助并给予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共青农场志》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采用横排竖写、史志结合的体例,力求思想、资料、科学性的统一,如实记述了共青农场建场30年来的发展过程,全书上断1955年,下限1985年12月,纵述建场以来的历史,横记各行各业发展情况,基本反映了农场的特点。全书共九编,约510千字,由史、志、纪、传、表、图、录诸体组成。这部农场志,是建场30年来的一本百科全书,也是全场人民共同劳动的成果。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资料不足,难免会有不当或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9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