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共青农场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农场。1955年,北京、天津、哈尔滨、河北、山东的志愿垦荒队来到萝北境内的凤鸣山下、都鲁河畔,开始了光辉的垦荒创业历程。后来又有大批复转官兵、城市知识青年、支边青年、知识分子陆续来到这里,加入了垦荒大军。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初步完成了开发任务,建成了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大型国营农场。
  从1986到2000年,农场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共青农场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前30年,是共青人发扬北大荒精神和垦荒精神,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战天斗地、开发建设的壮丽史诗,那么后15年,则是一部共青人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加快发展的宏伟篇章。在这期间,农场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上实现了以职工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工、商、运、建、服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转卖给个人,实行私营和民营,结束了多年来经营状况不佳的局面;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以“两牛一猪”为主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农场的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以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农场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15年,共青农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历了改革的阵痛,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一步步走向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三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农场已有耕地44万亩,2万人口,年生产粮豆8万多吨,创国内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4397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这些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是勤劳勇敢的共青人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
  历史就是一部教科书。《共青农场志》(1986~2000年)经过场史办全体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正式出版了,它全面客观地记载和反映了共青农场这15年的发展历程,是共青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献给建场50周年的一份厚礼。它不仅会起到“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而且会激励着共青人在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快马加鞭,奋勇前进,再创辉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