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共青农场境内最早有人定居的是都鲁河自然屯。宣统元年(1909年前后),由于太平沟黄金生产日益发展,富克锦、佳木斯、哈尔滨等地的采金者不断涌来,逐渐在沿江一带形成了肇兴、鸭蛋河(凤翔镇)、都鲁河、梧桐河(尚志村)、宝泉等屯。萝北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的满族祖先就在这一带生息繁衍,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始建萝北县。
1955年青年志愿垦荒队到来之前,这里有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六屯为进步社,七屯为友谊社,都鲁河和小七屯为光明社,新民屯为光耀社,红部为东风社。
1955年5 月,毛泽东主席发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共青团中央为此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北京市石景山区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率先响应,他和四位青年作为发起人,向全市青年发出了倡议,青年踊跃报名,团市委经过挑选,组成了由杨华任队长的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接着,天津、哈尔滨、山东、河北等地青年响应团中央的号召,也纷纷组织起了垦荒队。1955年8月30日,首都召开隆重的欢送大会,胡耀邦代表团中央授予了垦荒队垦荒大旗,60名青年告别北京,离开首都,奔赴萝北县境内垦荒建点。
9月10日,在垦荒点举行了“开荒第一犁”剪彩仪式,从此,揭开了垦荒的序幕。接着,天津、哈尔滨、山东、河北等各地垦荒队先后有14批垦荒队员2600多人来到萝北荒原,汇入了垦荒的洪流中。翌年5月,先后在萝北荒原建起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胶南庄、惠民庄、临朐庄和哈尔滨庄等八个青年集体农庄。
从1955~1958年,他们以火热的激情和坚强的意志,克服了艰苦的条件和重重困难,战胜了严寒酷暑,用双手打出了水井,盖起了草房,开出了耕地,种出了粮食。三年间共开荒63万亩,生产粮豆3000吨。这片土地进入了开发建设的新时代。
1958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官兵解甲挺进北大荒。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预备七师大部分官兵在老红军战士、上校团长刘海的带领下抵达萝北。七师、预一师和信阳步兵学校部分转业官兵、学员及家属两千余人陆续定点这里,创建了预七师农场。1958年10月,预七师农场与萝北县合并,实行政企合一,场社合一,全县人民公社化。一套机构三个名称,即萝北县人民委员会、国营萝北农场、萝北人民公社。预七师农场十二个大队所属的四个分场改编为萝北农场第三、四、五分场。
转业官兵们发扬了解放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到建场的劳动中。他们根据王震部长的“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指示,开荒、伐木、修路、盖房,为农场的开发建设增添了力量。
1963年3月,萝北农场第三、四、五分场合并,成立国营青年农场,隶属于东北农垦总局萝北分局。
1968年,随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在“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指示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四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四千余人来到了农场。他们有文化、有能力、有干劲、好学上进,在老职工的帮助指导下,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农场建设的第三支力量,在机务、教育、卫生、财会、基建等各个行业成为了骨干。同时,他们还把城市的文明、城市的生活习惯带到了北大荒,推进了这片荒原的文明进程,使农场职工的文明素养、文化程度都普遍高于其他各地农村。十多年里,知识青年为农场作出了巨大贡献。1976年12月,兵团撤销,为避免与哈尔滨农管局青年农场重名,改为向阳农场。1979年以后,许多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城市,还有一些知识青年留在了北大荒,在这里继续生活和工作着。
青年志愿垦荒队、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成为开发农场、建设农场的三支重要力量,加上部分山东移民、投亲靠友落户农场的,构成了农场的基本人员。他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为农场的开发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宝贵的青春,有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长眠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1985年8月30日,纪念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时,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垦总局批准,向阳农场更名为“共青农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了场名。
共青农场从1955~1985年的30年间,属于开发建设时期。从1986~2000年的15年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不断地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时期。
经过15年的建设,农场成为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工贸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大型一类国有企业。
全场总人口19610人,总户数7387户,在册职工6770人,创办家庭农场2665个。2000年末,全场有核算单位48个,其中农业生产队27个,场直流通服务性单位7个,中小学校、幼儿园4所,医院1个,企事业单位8个。
全场拥有土地面积84万亩,耕地面积43.5万亩,林地面积为8.9万亩,放牧地及草原1.85万亩,水面2.04万亩,场址道路建筑物占地约27.71万亩。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26136.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097万元,工业总产值4620.9万元,其他业产值6418.3万元。
截止2000年末,资产总额2.02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0.6397亿元,负债总额1.678亿元,所有者权益0.349亿元。
自1984年开始,农场打破了农业沿袭30多年的高度集中管理的体制,实行了农业经营承包的体制改革,到1994年,农场全部完成了包括3个机械化点在内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并不断完善和规范,推出了一批规范的“家庭农场”。由初期的“两借”过渡到了“两自”,职工成为经营和投资、风险和利益的主体。随着职工农业经营积极性的提高、种植结构的调整、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大,粮豆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单一生产粮豆的格局也开始打破,薄弱的畜牧业、加工业和劳务输出得到充实和加强,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协调方向发展。坚持不懈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了鸭蛋河、都鲁河、莲花泡三个涝区排、灌系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有效地改造了2878万亩低洼易涝的低产田。
1986年以来,已连续多年获得丰收,累计生产粮豆117.27万吨,上交国家商品粮38.75万吨,商品率32.19%。尤其通过实施扩玉米增水稻战略,增产幅度显著。由改革前的年粮豆总产29861吨,提高到2000年的81259吨,增长2.72倍;种植业结构调整幅度加大,水稻面积由7185亩扩展到128400亩。2000年全场播种面积38.2万亩,粮豆总产8.12万吨,上交商品粮2.1万吨,商品率25.7%。
全场27个农业生产队,拥有履带拖拉机209台,大中型轮式拖拉机335台,联合收割机133台,小四轮手扶拖拉机577台,插秧机350台,各种农机具共2189台件。
农场工业经过40多年发展,逐步由自产自销的内向型经济体系扩展到外向型经济体系。工业企业在创造了酱油、挂面、奶粉等优质产品的同时,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从厂长负责制、租赁承包、租壳卖瓤到全部转卖,个体私营工业替代了场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了国有企业到民营体制的转变,农场跳出了工业经营亏损的圈子。近年来通过培植龙头骨干企业,使企业效益年年递增。1986~2000年,累计生产了红砖、红瓦、锯材、白酒、面粉、大米、挂面、豆油、酱油、乳粉、饮料、麦绿素、罐头、糕点、冰棍、混合饲料、白云石等产品。2000年实现工业产值4620.9万元,实现利润84万元,工业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17.7%。
农场的畜牧业过去基本是以生猪和家禽为主,“两牛”的发展是从北京庄饲养奶牛开始的,经过几度起落,逐步壮大起来,尤其是圣源牧业的带动,农场奶牛、肉牛的头数迅速增加,使农场成为畜牧大场。“两牛”的饲养为职工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效益,也涌现了王荣伟、张淑芳、魏淑云等一批奶牛饲养大户。
畜牧业15年来,形成了以“两牛一猪”为主的发展格局。奶牛共存栏25685 头,黄牛共存栏29404 头,出栏肉牛11822 头;猪共存栏89916 头,出栏肥猪为104509头。2000年,实现奶牛存栏3014头,黄牛存栏2641头,猪存栏8004头,羊存栏4662只,家禽存栏66067 只,畜牧业产值2837万元。
80年代初,为了加强林业管理,农场分别成立了北山林场、南山林场,并对破坏较严重、山头光秃的圆头山和南山以及老龙岗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整个造林工作一直持续到1991年,完成了圆头山1100公顷、南山600 公顷和老龙岗1100公顷的造林。
15年来,全场拥有森林总面积89160亩,森林覆盖率10.6%。到2000年全场活木蓄积31万立方米,价值近1亿元,成为农场的绿色银行,价值逐年递增。农场响应党中央和省政府提出的“再造秀美山川”、“十二年绿化龙江大地”的口号,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986~2000年末,全场累计植树184万株,造林面积57560亩。2000年,退耕还林3075亩,兴办家庭林场21户。
农场交通便利,场部通往各生产队的公路全部沙石化,总长127公里。1996年农场撤消汽车队,车辆转卖给职工个人从事个体运输经营,使个体运输业成为农场新兴的个体经济增长点,年创运输费产值达200多万元。农场个体运输业的各种载重汽车增加到80台,成为农场生产、物资等运输的主要工具。个体运输业的发展,对发展工农业生产、搞活经济、方便职工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农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增加,用电量也大幅度地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电力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场供电局承担着全场48个供电区、个体工商户及全场生产、生活用电服务。
1985年,农场建成通信楼。1991年为改变通信落后现状,农场投资购进程控电话交换机,实现了管局内的电话直拨业务。农场通信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2000年已拥有3400部数字程控电话,建成通信基站移动电话发射塔,进入国际、国内通讯网络。全场数字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4600门,职工家庭电话安装入户率达5.6%。
个体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经营着餐饮、批零销售、医疗保健、修理、运输、加工、幼儿教育等各业。1985年,以蔬菜水果为主的摊贩已达20多户。为繁荣市场,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规范管理个体业户经营,丰富职工物质生活,1986年、1999年农场分别两次建成了半封闭式钢架大棚市场和封闭式农贸市场。2000年末,全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70户,从业人员593人,注册资金750万元,年创产值4000万元,成为农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教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农场职工医院房屋建筑面积3256平方米,设置床位9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6名。医院于1995年被卫生部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7年被卫生部评为爱婴医院。
农场重视教育事业,通过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教育结构、实行集中办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等重大举措,促进办学面貌与育人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5年间,农场共投资1600多万元,相继兴建了幼儿园楼、中学实验楼、中学宿舍楼、第一小学教学楼、第二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及先进的语音室、微机室设施。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每年都向高等院校输送大批学生。农场“两基”工作和“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经省验收合格。农场多次被总局、分局授予教育先进农场。
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近年来,农场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楼房拔地而起,共建成商品住宅楼3栋,城镇功能逐步配套,职工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在哈萝公路两侧修建了水泥路面人行道、排水沟,并安装了路灯。供水、供热设施日趋完善。1997年完成场部自来水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生产队自来水入户率达50%。哈萝公路南北集中供热小区供热面积达5万平方米。基层生产队的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面貌得到改善。
1992年,农场成立了广播电视局,开通了无线电视发射机,建成了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系统。
1998年与宝泉岭分局有线电视并网,节目套数增加到31套。全场绝大多数生产队也都安装了有线电视。
农场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每年都举办体育、歌舞、秧歌等活动。场部居民区内树木、花卉繁茂,环境宜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各地客商来场投资建设。
职工生活水平随着农场的经济发展逐年有所提高。到200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到5468元,人均收入4397元。全场共有14个生产队达到小康队的标准。
农场经营15年来,累计经营利润1928万元,上交利税677.9万元。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136.2万元,社会总产值28985.5万元。总资产20272万元。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农场负债16780万元,资产负债率82.77%,经营亏损898万元,属全分局经济状况不景气的农场。
历届农场党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质量,讲效益,谋发展,“致富奔小康”成为各届党委工作中心和职工群众努力的目标。共青人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调优结构,抓住机遇,抢占市场,求得效益,努力实现两个文明的同步发展。面对农场暂时出现的经济困难,全场上下树立起过紧日子的决心,共谋农场发展之计,为振兴农场经济不懈地努力。
回顾农场45年的开发创业发展史,是一个辉煌的历史,它记录了开发建设的艰辛与坎坷,也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和梦想。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共同努力,去创造共青美好的未来,使共青农场这只美丽的金凤凰腾飞于黑龙江畔。
农场经营情况统计表
(1986~2000年)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