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气候1、概况
农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然区划分为东部湿区的第四地区,湿润半湿润区的东北端寒温转变的过渡带。
(1)冬季 因太阳入射角小,白天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热少,夜间地面冷却散失热量多,所以,夜长而气温低。由于经常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多西风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最低气温达零下41.6℃。
(2)夏季 因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对作物生长有利。有时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出现高温少雨天气,最高气温达39.7℃。
(3)春秋两季是过渡性季节,时间短促,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剧烈。春秋多西南大风,春季有时受冷空气侵袭,造成倒春寒。秋季秋高气爽,易早霜,不利大田作物生长。
2、日照和积温
(1)日照 夏季阳光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给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能。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26.6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1986年为2705小时,日照时数最少的1997年为1933.6小时。
(2)积温 农场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历年平均值为2461.4℃,最高年是2000年为2899.4℃。最低年1997年为2185.6 ℃,稳定通过大于或等于10℃的起止日期是初日为5月上中旬,终日为9月中下旬。
3、降水和气温
(1)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57.9毫米。年际变化大(436.9毫米至917.8毫米)。夏季是全年降水集中期,7、8月是全年降水的高峰月,有利大田作物的生长,但对麦收的影响比较严重。春秋降水和夏季比虽然少些,但降水相对变率大,常有春旱、春涝、秋涝发生,不利于农业生产。
(2)气温 年际平均气温为2.5℃。年平均气温最低的1987年为1.1℃,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990年为3.4℃。气温的年内分布是夏季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气温的年际间变化大,最高极端与最低极端差值达81.3℃,历年平均气温差30℃,最高年1990年差40.8℃,最低年1987年差13.2℃。随着气候的转暖,年平均气候趋势渐高,时有冬季化冻现象出现。
4、风、蒸发量
(1)农场常年多偏西风气流,冬季多西北风,秋冬风速大于夏季,小于春季,春季是大风季节,平均大风在13次左右。历年平均风速3.4米/秒,最大年平均风速3.9米/秒。风向最多的是偏西风,其次是东北风,再次是西南风。
(2)蒸发量 历年平均蒸发量1240.7毫米,全年量最多的1986年为1335.0毫米,全年蒸发量最少的1994年为1163.7毫米,蒸发量最大时期是夏季,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少。
5、历年观测资料
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1986~2000年)表1-1 单位:℃
历年日照表
(1986~2000年)表1-2 单位:小时
各月降水量统计表
(1986~2000年)表1-3 单位:毫米
历年气象资料统计表
(1986~2000年)表1-4
历年气象资料统计表
(1986~2000年)表1-5
历年气象资料统计表
(1986~2000年)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