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家庭农场

第二编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家庭农场


1984年,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农场总局、管局关于试办家庭农场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落实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农场制定了《关于试办家庭农场的试点办法》,当年全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700多个。到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进展,农场经济开始焕发生机和活力,农场4149名职工投入到兴办家庭农场改革洪流中,兴办家庭农场1922个,其中:家庭农场种植业1759个,饲养业42个、林业117 个,水产养殖业4 个,承包土地402万亩,打破了30年来高度集中的管理,克服了国营农场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改变了农场“一穷二死”的局面。
  一切靠国家投资,吃企业“大锅饭”的积弊开始得到扭转,“国家出钱,农工种地”的经营方式开始改变。《关于试办家庭农场的试点办法》规定了试办家庭农场的原则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设备和现有的土地的基础上,要搞集约经营,对国家担负着商品性生产任务。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主人翁责任感,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要坚持农场的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产品销售,有利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兴办家庭农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更多人就业,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分配制度中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充分调动人们更大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从组织规模上分有机械联户经营和独户经营,从种植手段上分有机械户和手工户。
  家庭农场规模是机械户承包土地在100公顷左右,人力户在3公顷左右。
  通过两年的实践,兴办家庭农场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出表现以下几点:
  1、这次改革比以前任何一次改革都更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吃“大锅饭”的问题。1985年的涝灾比1981年还严重,1981年农场亏损400多万元,而1985年农场却盈利80多万元。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家庭农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一切靠国家投资、吃企业“大锅饭”的积弊从根本上得到了扭转,国家出钱,职工种地的经营方式开始改变。1985年农场取消了农牧生产队职工的等级工资,部分家庭农场开始自筹生产资金,1985年一年职工自筹资金66.4万元,购置各类机械62台,减轻了国家负担;
  3、为进一步创造高水平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奠定了基础,占全场劳动力30%的机械户家庭农场种了70%的耕地;
  4 、打破了单一生产粮豆的格局,由于农牧业工人从事农活的时间普遍缩短,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闲散时间的增加,为非农业的经济活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向薄弱的畜牧业、加工业、建筑业、采矿业和劳动输出开始得到充实,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协调发展。1985年当年打井种水稻4500亩获得好收成;1985年劳务输出总收入132.5 万元。实践证明,在国营农场内部兴办家庭农场和对工商运建服开放经营方向是正确的,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定额上交、照章纳税这一经济措施是成功的。
  “七五”期间,农场是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农垦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的通知、黑龙江省委召开的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国营农场办好职工家庭农场的暂行规定”即《十八条》,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由于兴办家庭农场缺乏经验,1984年和1985年两年的灾情严重,生产上受到了很大损失,家庭农场挂账的较多。1986年进行了局部调整,尊重群众意愿,或办家庭农场或搞机耕队联合体的承包经营形式。当年兴办家庭农场2280个(含机械队联合体24个),家庭牧场16个,家庭林场66个,家庭渔场3个,其它承包专业户24个,参加承包的劳动力3825人,其中:职工为3389人。经过1986年的实践,家庭农场的优越性开始显示出来,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1987年,家庭农场得到稳定和完善的发展,由8 个单位办家庭农场增加到15个单位。经营水平有了提高,全场播种面积382557亩,粮豆产量4.5 万吨。全场有1686个家庭农场超分配,其中超万元的有53户。
  1988年,除3 个机械化点(十、十九、二十五队)继续实行产量工资外,其余生产队全部办起了家庭农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家庭农场的素质也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生活费用的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涌现出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的“能人”,他们努力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重视科学种田,在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方面做出了榜样。职工家庭农场是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既符合农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心愿,又适应国营农场机械化水平高、土地面积大的特点,几年来的实践充分显示了家庭农场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农场的经济体制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轨道。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家庭农场承包经营向分工分业发展,促进了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1990年家庭农场效益明显提高,家庭农场应分配额551.6万元,劳均收入3348.7元,比1989年增长4.4 %,人均收入1265元,比1989年增加10%。农场自有资金比1989年增加503.1万元。全场共有2885个家庭农场,其中有2256个家庭农场盈利,占总数的78%,盈利超万元的有141个,盈利10万元的有7 个,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场农业总产值、粮豆总产、单产、工业总产值、劳均收入、人均收入、粮豆商品率、上缴税金等8 项经济指标超历史,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战略部署的第一步目标,农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但在兴办家庭农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开始未经试点就全面铺开,出现了有些不具备条件的职工也勉强办起了家庭农场,特别是在农场农业机械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又进行了机械的转卖,使大量机械一时受到损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力的下降。由于缺乏经验,在经营管理上出现了一些漏洞,比如有些生产队在粮、甜菜等产品处理上出现了失控。家庭农场之间机械合作不够,没能更好的发挥机械应有的效率,造成许多浪费。兴办家庭农场之后,由于其它改革不配套,一些经济关系也没有理顺,“农场出钱,职工种地,盈了归己,亏了挂农场账上”,出现了“农场贷款,职工挂账,银行存款”三个同步上升的不正常现象。家庭农场在兴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继续深化改革的决定》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决定》指出,“全党全国动员起来,集中力量办好农业”、“要迅速在全党全国造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热潮”、“各方面都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对我们以农业为主的农场企业,无疑是最好的机遇。农场党委通过几年的实践,更加坚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逐步理顺经济关系,制定了“稳定、完善、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农场的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