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调整种植结构

第四章 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节 调整种植结构


一、增加水稻种植面积
  水稻的种植历史较长。早在农场垦荒之前,新民等自然屯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一直到实行国营农场体制,才不再种植水稻,全部种植旱田。随着农场三个低洼易涝地区的治理,农场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压麦、稳豆、增玉、扩稻”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措施,使玉米和水稻面积逐年增加。农场于1990年进行都鲁河涝区、鸭蛋河涝区和莲花泡涝区的综合治理,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排涝工程的网络及灌溉的堤水工程,改造低洼易涝的低产田。都鲁河涝区旱改水0.44万亩;鸭蛋河涝区等11个生产队改造低产田8.3 万亩,其中旱改水3 万亩;莲花泡涝区三个生产队改造低产田5.84万亩,其中旱改水田3.52万亩。在莲花泡的第二开发区两个生产队,旱改水2 万亩。经过多年的扩大水田面积,由1988年的7185亩发展到1995年的6.75万亩,由于1995年水稻的价格高,经济效益好,1996年水稻面积扩展到9.6 万亩,1997年发展到12万亩,1998年是历史上水稻面积最多的一年达到12.84 万亩。2000年,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加之水稻价格回落较大,经济效益不佳,有很大部分的水田改为旱田,水田面积缩小到6483万亩。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各项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水稻的效益也逐年提高。农场于1993年首次推广应用旱育稀植水稻面积1710亩,1995年应用33135亩,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自1995年以来,由于推广应用了水稻旱育稀植的栽培技术及水稻插秧机的使用,使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农场的粮豆总产和经济效益及全场职工的收入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水稻面积是符合农场实际的,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1995年农场播种水稻面积6.75万亩,平均亩产454 公斤,总产量31050 吨,每吨价格1800元,产值5589万元,净纯效益2000万元。1995年水稻的价格最高,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1996年水稻面积增加到9.6 万亩,生产水稻40606 吨,平均亩产420 公斤,水稻价格有所回落,每吨1400元,产值5684.84 万元,净纯效益720.16万元。
  1997年,农场播种水稻12万多亩,生产水稻59411 吨,平均亩产4947公斤,是历年产量最高的一年,每吨水稻价格1200元,收入7129.32 万元,净纯效益960.24万元。
  1998年,农场播种水稻12.84 万亩,是历史上水稻面积最大的一年,总产量63390 吨,平均亩产493.3 公斤,每吨价格1100元,总收入6972.9万元,净纯效益376.64万元。
  1999年,因上年水稻价格低,效益下降幅度大,因而水稻播种面积回落到93765 亩,总产量41617 吨,平均每亩444 公斤左右,每吨价格1000元,是历年价格最低的一年。总收入4161.7万元。
  2000年,水稻面积64830亩,总产量28106吨,每吨价格回升到1100元,总收入3091.66万元。
  以上可以看出,水稻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农场经济的增长。通过实践证明,调整产业结构、增玉扩稻的战略是正确的,符合农场的场情,是提高粮豆总产、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经济作物的种植
  1995年之前,农场的经济作物种植一直以甜菜为主,有极少部分的土豆、向日葵、红小豆等,种植面积很少。1996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职工开始自发性的进行经济作物的引种工作,期间仍是以计划经济作物甜菜为主,历年面积在3450~9750亩之间。而其它经济作物主要在1998年之后,农场力图突破单一的粮豆种植,提高种植效益,由农场参与引进,积极推进经济作物的种植。
  1999年种植油菜17295亩,高粱4770亩,其它(红小豆、芸豆、白瓜籽等)10815亩,还有少量的中草药甘草、平贝等面积不大。
  2000年红小豆发展到7545亩,成为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芸豆11955亩,粘玉米150亩,其它1630亩。
  经济作物中,红小豆面积逐步增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粘玉米经过速冻加工,推向了市场。
  油菜、高粱、白瓜子等的种植未获成功,以后再没有种植,芸豆等面积较小,没有形成经济作物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