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多种经营

第二节 发展多种经营


一、奶肉牛的养殖
  1985年,以兴办家庭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进展,农场经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农场职工办起了家庭农场的同时也推动了畜牧业的改革,全场兴办家庭牧场42个,拉开了农场畜牧业发展的帷幕。农场为了支持垦荒队员勤劳致富,根据家庭农场和养殖专业户的要求,在北京、哈尔滨两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农场从北京和哈尔滨引进第一批奶牛———300头优良品种的黑白花奶牛,为奶牛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86年以来,农场职工逐步兴起养殖业,尤其是两牛养殖,从1985年的500头发展到黄牛存栏1203头,奶牛存栏452头。
  1988年农场建成乳品厂,农场从天津红光农场和河北唐山引进120头奶牛,使奶牛增至1040头,农场以这一千多头奶牛为基群,引进优质冻精,利用人工授精开始自繁自养。靠养奶牛致富最突出的是七队,奶牛产值占全队总产值的一半。在全队92户中,赢利2万元的有10户,盈利1万元的有20户,最少的盈利均在0.2万元以上。全队已基本达到脱贫致富,成为奶牛专业队。全队买奶牛总贷款54万元,当年已全部还清。1988年全场黄牛存栏1785头,奶牛存栏1040头,生产鲜奶2013吨。
  1990年,在全国奶牛大幅度滑坡、牛价猛跌的大环境下,农场采取了稳妥的措施,畜牧业生产贯彻以发展奶牛为重点的原则,为奶牛养殖专业户提供优惠政策,每购置一头育成奶牛,农场垫付1500元资金,资金回收由交奶款中扣出,调动了奶牛养殖户的积极性,使全场的畜牧养殖稳中有进。全场黄牛存栏1518头,奶牛存栏1521头,生产鲜奶3452吨,平均单产4.55吨,为农场乳品厂生产提供了原料,促进了乳品工业的经济发展。
  二、乳品厂的兴建
  乳品厂自1985年开始筹建,历经三年的时间,于1988年7月28日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搞活,农场经济体制改革迎来了新的形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积极性很高,为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生产而奋发努力。农场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经济观点。为落实党和国家“富国富民”的经济政策和关于“发展畜牧和乳品加工业”的批示精神,发挥农场的资源优势,改革农场产业结构,转变单一经营局面,把农场的经济搞活,提高经济效益。依据农场丰富的资源条件和技术人员多方面的考察资料,新建乳品厂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乳制品,丰富人民生活,而且能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米,从事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尽快富裕起来。农场拟定新建一座日处理鲜奶20吨的乳品厂,于1985年7月成立了乳品厂项目筹建办,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向阳农场乳品厂。项目总负责人:于英(农场场长)。项目负责人:董恒义(农场经理室副主任)。下设筹建办工作人员8人,开始进行运作乳品厂筹建事宜。农场基建科负责乳品厂土建工程项目的设计,筹建办负责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经过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乳品厂土建工程和工艺流程设计。后经总局建委推荐由红兴隆管局建筑设计室负责乳品厂的工程项目设计。并于1987年4月完成乳品厂工程项目的设计,主要有乳品厂车间、锅炉房、成品库、修理间及车库、办公室、门卫等建筑物共6300平方米。设计图纸出图后,农场基建科配合乳品厂筹建办落实施工队伍组织施工,由农场建筑公司承担乳品厂工程的施工。在乳品厂的施工建设期间,主管建筑和工业的副场长杨华、段东升经常同基建科的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并协调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并于1987年11月完成乳品厂土建工程,开始进行设备安装,1988年7月28日设备安装完毕正式进行试车生产,当年生产乳品210吨,完成产值200万元,实现利润32万元,创出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好局面。乳品厂的建成投产,使奶牛养殖户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为农场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综合食品厂的兴建
  1986年,农场拟建综合食品厂。综合食品厂是哈尔滨市政府支持哈尔滨垦荒队员的致富项目,同时也为垦荒队员的子女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垦荒队员家庭的收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哈尔滨庄(九队)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派团市委办公室主任张刚带领专家黄锦堂总工程师等四人来农场协助综合食品厂的筹建,会同农场有关部门人员进行过多次考察论证,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罐头食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依据农场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建一座综合食品加工厂。主要生产项目为年加工肉类食品25吨,水果、蔬菜罐头250吨,塑料袋200万个。综合食品厂项目总投资47万元,其中:土建工程费用25万元,设备14万元,其它费用8万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20万,(原哈尔滨庄变卖固定资产等筹集),银行贷款30万元(哈尔滨市财政贴息贷款),综合食品厂属于集体经济性质。
  1986年,开始进行综合食品厂的设计,由哈市黄锦堂总工程师负责工艺流程的设计,农场基建科负责土建工程设计,宝泉岭管理局设计室负责电照、采暖、给排水等项工程设计。综品食品厂建筑面积3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生产车间、冷库、成品库、办公室等,工程总造价100多万元。
  1987年末,综合食品厂竣工,1988年6 月正式投入生产,当年生产各类罐头、食品73吨,速冻菜14吨,冰棍52万支,雪糕27万支,实现产值27.5万元,销售产值23.2万元,经营亏损2.4万元。
  四、烟花厂兴建
  为了贯彻落实胡耀邦总书记关于帮助垦荒队员尽快富裕起来的批示、省委书记李立安对农场八大庄人均收入尽快达到600元的批示,1985年,农场拟定在原花炮厂作坊的基础上,扩建年产值达100万元的烟花厂,纯利润133万元,解决本省松花江以北部分市县和农林局烟花的需求,填补江北无烟花厂的空白。农场成立了项目办,项目总负责人:于英、董恒义,项目负责人:陈伯泉、国仲伟。
  烟花厂项目计划总投资52.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费用29.6万元,工艺流程、采暖、发电、消防、设备等费用15.2万元,材料购置费6.4 万元,筹建及不可预见费用共1.5 万元。资金来源农场自筹资金12.8万元,总局贷款40万元。
  烟花厂花炮生产属易燃易爆作业,因而厂址的选择、总体的规划设计、厂房、库房、消防设施的设置等必须严格地按照建筑消防安全规范的有关规定来进行。农场领导和有关部门及筹建办人员经多方的勘察、分析比较后,确定烟花厂的厂址选在场部凤鸣山东北方向、距新砖厂东侧1.2 公里处,东距萝北县城8 公里,西距场部居民区1 公里,南距哈萝公路0.85公里,属理想的建厂之地,交通运输、供电方便,水源充足,烟花厂环境安全可靠。烟花厂的工程由农场建筑公司施工兴建。烟花厂于1987年初竣工投产后,生产各类烟花,解决就业职工189 人。花炮生产方式采用厂内外两条生产线,厂外卷纸筒、厂内出成品。设计生产能力为日产花炮391盒(盘),产值3267.97 元。1987年生产烟花、爆竹74个品种,实现产值60.4万元,经营亏损6.2万元。
  五、粮食处理中心的建立
  1986年,农场播种面积37.5万亩,其中播种小麦20.7万亩,生产小麦2.53万多吨。1987年播种面积40.2万亩,其中小麦近28.5万亩,生产小麦2.36万多吨。各生产队年播种小麦面积大,而晒场的面积小,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使用率不高,满足不了小麦的晾晒及其秋粮的晾晒需求。每年这么大的播种面积如果没有完善的晒场和储粮设备,后果不堪设想,如按常规建晒场和储粮库,需要大量的劳力和资金,而且效率不高,也不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
  农场经过反复论证,建一座现代化的粮食处理中心,这是一个最佳方案,也是长久之计。厂址选在粮油加工厂南面,占地面积29450平方米。方案确定后,于1988年1月开始筹备粮食处理中心的建设工作,农场派副场长杨华主抓粮食处理中心的建设事宜。粮食处理中心工程由总局农垦科学院总体规划设计,并提供一切设备,其大部分设备都是垦区各企业、厂家生产的。杨华带领基建科、物资科的人员落实粮食处理中心的规划设计、施工图纸及生产设备合同的签订。粮食处理中心的施工主要由农场建筑公司负责施工,修配厂负责设备安装的施工。4月初工程开始,建筑公司采用冻土爆破施工方法进行基础的开挖,为施工工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场领导经常深入到粮食处理中心的施工现场,查看施工情况,了解施工进度,鼓舞施工者斗志。在工程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广大工程建设者,在垦区各设备厂家的通力协作下,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座总投资216万元的日处理粮食600吨的粮食处理中心建成。粮食处理中心占地29450平方米,其中水泥地面17598平方米,设有化验室、电控室、地中衡、卸粮、清粮、金属粮仓、烘干机、库房等。粮食处理中心建成后,当年处理烘干小麦、玉米1546吨,每处理吨粮食比人工晾晒节省费用2元多,经济效益是可观的。粮食经过处理后使粮食水分达到了标准,提高了粮食的等级,能及时地进入市场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