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第三编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概况
1986~1992年,农场下设26个农业生产队。1993年,从二十五队分离出二十六队,使生产队增加为27个生产队。
1985年初试办家庭农场。1986年,农场生产队除了十队、十九队、二十五队三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的生产队,实行农场统一经营及十二队实行大组承包经营,其余的22个生产队土地承包到户、到组,兴办家庭农场。兴办家庭农场是农场经营体制的重大改革,改变了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做到了土地承包、机械转让、核算盈亏到户,生产、生活费用逐步实现自理。把经营和核算单位划小,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使生产者与经营者融为一体。
自1986年起,农场加大了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从1988年到1999年,先后在都鲁河、鸭蛋河、莲花泡三个涝区进行了农业开发综合治理,累计投资4449.02 万元,完成两河防洪96.76公里,建成排、灌渠系1127.86 公里,完成低产田改造28.78 万亩,老区配套改造3 万亩,造林1.35万亩。粮豆产量由1986年的38470 吨,增加到2000年的81259 吨,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
1986~1994年,种植业结构始终不变,单产不高,总产不稳。1995年农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增玉米、扩水稻”的战略方针,改变了小麦、大豆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6年,小麦和大豆的播种面积31015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1.48 %,玉米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8.52 %。1994年,小麦和大豆播种面积32904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4.95%,玉米、水稻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5.05%。1999年,小麦和大豆播种面积2108.4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0.07 %,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9.93 %。
1996年粮豆产量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总产量129941吨,比1986年的粮豆总产38470吨增长了237.77%。2000年粮豆总产回落到81259吨,比1986年增长了111.22%。
1999年10月,农场机关改革,农业科、农机科、科技科合并为生产办,由舒宝林任生产科科长主管农机工作,付洪东主管农业科工作。
历任科长:王维臣、李春山、赵玉、刘强、付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