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作物栽培

第二节 作物栽培


一、播种准备
  (一)选种
  小麦种子在1992年以前以清粮机选种为主,1993年种子公司开始进行种子小线加工,1997年建成种子加工厂之后,全面推广了小麦种子精选。
  大豆种子在此期间大部分采用清粮机清选,小部分采用筛选和人工粒选。
  玉米大部分采用人工粒选。
  1997年建成种子加工厂后,种子由种子公司加工生产供应给种植户。
  (二)种子处理
  1986~1990年为加强小麦、大豆根部病虫害的防治,多采用“福美双+多菌灵+稀土”湿拌种的配方进行防治,少数单位为了减少拌种和机械播种时的种子磨擦而造成的药剂脱落,增加“聚乙烯醇”作为粘着剂。玉米基本上不再采用药剂拌种。
  1990年后,小麦、大豆、玉米全面推广应用了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研制开发的种衣剂拌种技术。其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种衣剂在不断改进的条件下,逐步实现了“将植物微生态制剂与杀虫剂、杀菌剂、微量元素”合理混配制成的35%益微多克福种衣剂,因其具有针对性强、安全性好和药效好的特点而得到推广。其次是北京农科所研制的“北丰”牌大豆种衣剂。
  二、播种
  (一)播种期
  小麦一般在3月25~28日试播,4月1~20日是小麦播种高产期。小麦播种结束期受自然条件影响而变化较大,但在1994年由于加强农时标准管理,正常年份小麦播种期在4月20日即可结束,春涝年份一般在4月25~30日停止播种。
  大豆播种期一般在5月1~25日之间,个别春涝和低洼地号全部采用早熟品种,可播至6月10日。
  玉米播种在5月1~10日。
  (二)密度
  小麦亩保苗株数,早熟品种46.6~50万株;中熟品种43.3~46.6万株;晚熟品种40~43.3万株。
  大豆亩保苗株数:采用三垄栽培模式的早熟品种2.2 ~2.4 万株;中熟品种2.1 ~2.2 万株;晚熟品种1.6 ~2.0 万株。
  玉米亩保苗株数:早熟品种0.4 ~0.45万株,中熟品种0.3 ~0.4 万株。1997年,采用玉米覆膜栽培技术保苗0.45~0.6 万株。
  (三)行距
  小麦、大豆、玉米分别采用15厘米、70厘米、70厘米垄距;90年代初有一部分小麦、大豆采用8350播种机播种,行距15.2厘米,玉米采用美国式播种,行距17.6厘米。
  三、田间管理
  小麦播种后的田间管理主要是三叶期的化学灭草和压青苗、花期飞机航化追肥防病治虫作业。灭草以三叶期化学灭草为主,飞机航化追肥防病治虫多采用尿素、磷酸二氢钾、多菌灵以及各种微量元素。
  大豆播种后的田间管理主要是灭草、中耕深松和飞机航化追肥防病治虫作业。灭草以化学土壤处理为主,苗期用药、机械中耕管理、人工拿大草为辅。中耕深松以中耕培土为主,1992年前有一定面积的苗前后耙和蒙头土,1999年重点推广了苗前深松作业。飞机航化追肥防病作业药剂同小麦。
  玉米播种后的田间管理主要是灭草、中耕深松和飞机航化追肥防病治虫作业。灭草以化学土壤处理为主,苗期用药、机械中耕管理、人工拿大草为铺。
  四、水稻种植1985年在低洼地种植水稻4300亩,平均亩产346斤,为以后的低洼地开发趟出了一条新路子。1988年期间,随着水稻在新品种、新技术、化学灭草措施上的不断完善,水稻的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到1998年达到128400亩,后因水稻价格的波动呈平衡势态,经济效益较为稳定,成为低洼易涝地改造的重要措施。
  五、收获
  小麦收获:主要以机械直收为主,割晒为辅。1998年实现了近10年零的突破,之后再也没有进行割晒,全部为直收。
  大豆收获:多年来一直坚持前期进行人工割倒、机械拾禾,后期全力突击机械直收作业的方法。
  玉米收获:主要推广人工割倒、下光棒或站杆下光棒,集中到场院后,冬春农闲时间进行机械脱谷。近几年采取少量的机械直收,人工割倒放铺机械拾禾收获的方法。
  水稻收获:主要采取人工割倒、码垛、机械脱谷的方法,也有少量的机械直收作业。1997年后重点推广小型机械割晒,机械拾禾作业。
  1997年,在作物收获上,首次倡导小麦、大豆、水稻分品种单独收获,单品种晾晒,单品种保管,单品种销售。玉米提倡人工按成熟度分级下棒,分级脱粒的收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