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植物保护

第六节 植物保护


一、作物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通过合理轮作、药剂拌种和叶面防治,小麦根腐病、散黑穗、大豆根腐病灰斑病、玉米黑粉病、大斑病,均无明显危害,只有小麦赤霉病在花期或收获期遇到阴雨天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早熟品种,如龙麦11、龙麦19等极为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990年以前,大豆、小麦根部病虫害的防治多采用“福美双+稀土”湿拌种的配方进行防治,玉米基本上不再采用药剂拌种。为了减少拌种和播种而造成的药剂脱落,增加附着量,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少数单位采用了添加“聚乙稀醇”作为粘着剂。1990年后,小麦、大豆、玉米全面推广应用了种衣剂拌种技术。其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种衣剂是将“植物微生态制剂与杀菌剂、杀菌剂微量元素”合理混配制成的35%益微多克福种衣剂,具有针对性强,安全性好和药效好的特点;其次是北京农科研究所研制的“北丰”牌大豆种衣剂。叶部病害主要通过飞机航化喷施多菌灵进行防病,每亩喷施40%多菌灵胶悬剂100 毫升,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二)虫害:小麦、玉米虫害主要是粘虫、蚜虫和玉米螟。大豆虫害有大豆食心虫、草地螟、大豆潜根蝇、蚜虫。
  1986~1999年,由于坚持了飞机航化叶面追肥、防病和治虫,每亩喷施2.5 %敌杀死25~30毫升,各作物的虫害基本上没有出现。
  1999年,玉米在部分生产队因种植密度过大,亩株数达560 ~660 万株,加上8 月后的连续干旱,造成玉米有一定程度的虫害发生,亩减产达230 ~345 公斤。
  2000年,由于航化作业的叶面追肥防病治虫工作的停止,各作物的各种病虫害,如蚜虫、粘虫等有所发生,使农作物的产量有所下降。
  (三)病虫测报和植物检疫:1986~1999年由于坚持了飞机航化叶面追肥防病治虫,通过农业科每年在八队、十三队、十八队等观测点进行诱蛾调查,均未达到防治指标,1999年之后取消了病虫害的观测工作。
  二、化学除草
  (一)小麦化学灭草:先后采用2.4—D丁酯、百草敌、绿磺隆等药剂。
  (二)大豆化学除草:以化学土壤处理为主,苗期用药为辅。土壤处理药剂主要是杜尔、乙草胺、赛克津,1994年后,新增加了广灭灵、普施特等,苗期化学灭草药剂主要采用拿捕净、稳杀得、盖草能、虎威、苯达松等。
  (三)玉米化学除草:以化学土壤处理为主,苗期用药为辅。土壤处理在1992年以前主要药剂是阿特拉津、2.4 —D丁酯,以后推广了杜尔或乙草胺加赛克津为主。
  农场在农田管理措施中,除人工除草、机械灭草外,1992年,大面积小麦开始引用绿磺隆防除麦田杂草,对小麦前期杂草控制,尤其是后期杂草的控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大豆田引用乙草胺、普施特、广灭灵、速收等;玉米田推广乙草胺+塞克津灭草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大田作物土壤处理面积正常年份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