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农业技术推广

第七节 农业技术推广


1986~1990年间,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以原垄卡种、航化作业、种子药剂处理和水稻旱育稀植等为主,除了水稻旱育稀植,由于技术水平掌握程度不高而其效益不太显著外,其它均属常规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1990~1995年,在坚持常规技术的应用外,由于“三移两膜”技术和旱田作物衣剂的推广应用,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快速增长,全场应用玉米育苗和覆膜平均增产幅度达80%,水稻旱育稀植平均增产幅度达24%。1996年后,在总局提出了“6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战略下,各项技术应用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9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质量效益农业的进一步体现,除常规技术的贯彻应用,新的技术推广的大豆大垄密、旱田作物苗前深松、麦类和水稻侧深施肥、水稻综合增温技术、旱田作物喷灌技术等都起到了良好的提质增收作用,其中:大豆苗前深松的5 ~10厘米耕层比未深松的提高地温0.5 ~1.5 度,作业成本相同,达到亩增产7.3 公斤的效果;大豆大垄密亩增产34.6公斤,比常规栽培方式增产幅度21.3%;麦类和水稻侧深施肥达到了全层施肥,保证作物全生育期需肥,减少浅施肥而造成的肥料损失,不影响产量而减少施肥量的1 /4 ~1 /3 ;水稻综合增温技术可提高水温3 ~5 度,避免冷水灌溉而造成米质降低的影响,提高了优质米率。
  试行“压麦、稳豆、增玉”的方针
  1991~1995年期间,由于承包体制处于摸索过渡阶段,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全场家庭农场承包体制不是十分完善,仍有部分生产队以联合体和计划经济生产。在作物种植上,以计划种植、提高单产来促进效益。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的实现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场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1995年,农场调整种植业结构,以“两高一优一抗”农业为方向,采取了“扩大玉米、水稻面积,压缩小麦面积,稳定大豆”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措施,水稻在1994年3100公顷的基础上,发展到1995年的4500公顷,增长45.2%,玉米由1994年的2134公顷,发展到1995年的3970公顷,增长86%,小麦面积由1990年的12000公顷降到1995年的6500公顷。通过以发展“两高一优一抗”农业的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为重点的结构调整,适合了农场的场情,也符合经济规律,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总产,粮豆总产由1994年的75013吨,增加到1995年的90545吨,提高了农场经济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