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机耕作制度
第七节 农机耕作制度
在农场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中的农机耕作制度随着农场种植业调整、市场的需求进行逐步的调整和操作,总体变化不大,仍以犁耕为主,辅以原垄卡种,深松耙茬技术,向少耕、免耕过渡,由高耗向低耗节能转变。翻耕仍是基础性的作业,逐年扩大秋翻地面积,减少春翻。1998年耕地基本上达到了黑色越冬。
1986~2000年期间,主要耕作措施实施年份如下:
1991年,大豆实施三垄栽培。
1996年,在小麦逐步退出保护价收购的影响下,为节本、降耗、合理轮作,在南部各生产队实施应用玉米卡种大豆、大豆茬卡种玉米、三年翻一次的“双卡”少耕制度,增产增效明显,并在全场得以推广。
1998年,开始试种玉米、大豆缩垄增引的密植方式。垄距分别为65、60、45厘米等。并得到推广应用,面积在不断扩大,增产效果明显。
为解决深松适耕期短的问题,首先在白浆土壤的地号实行苗前中耕深耙。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播后苗前,利用凿型深松杆齿,在垄沟进行30~40厘米的中耕深耙,以达到初寒增温,增强土壤的涵养能力,促苗生长,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并全面积的推广。
2000年,引进推广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大垄密面积逐渐扩大。耕作制度的改进从根本上保证了作物的播期、长势、单产,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