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灌溉工程
第六节 灌溉工程
农场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南麓,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热,春季多风易旱,可谓十年九春旱。有的年份秋季少雨,春季又是多风无雨天气,导致严重春旱;有的年份,夏季连续高温,土壤蒸发量大,造成旱灾,旱灾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常常造成大面积绝产。针对上述情况,农场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将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平坦低洼的耕地改为水田,80年代前由于连续干旱,农田急需灌溉,农场用自制的钻井机打小口径水泥管井125眼,平均井深20米,用22马力柴油机和六寸离心泵配“小白龙”进行灌溉,因农场大部分耕地起伏不平,灌水不均,效果差而停止使用。后来由于机井常年不使用加之管理不善而淤死全部报废,损失达30多万元。
1986年,农场购进新型钻井机一台,淘汰了原农场自制的钻井机。1986~1996年共打直径160毫米塑料管井720眼,井深25~30米,灌溉水田9.35万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21.7%。同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展喷灌,先后购进大型喷灌机10台,其中滚移喷灌机7台,电动园移3台,打大口径喷灌井18眼,分布在十五、十六两个生产队。经几年试喷均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喷灌地形起伏大,防风林带较密,喷灌机只能半幅作业,灌机管道损坏严重。不得已农场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将灌机陆续调出或报废。
1998年,陆续购进20多台小型灌机,处在试喷阶段,从试喷情况看,小灌机对小面积经济作物适应,今后将进行推广。由于提水灌溉工程的逐步完善,使水田得以发展,将原旱田中的低洼易涝地俗称“拉腿田”变成了主要产粮区。全场水田面积从1998年的0.819万亩,到1999年增加到9.35万亩。1988年粮豆总产3.59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92万吨。水田灌区的排水工程也基本配套,累计投资额772万元,其中喷灌机费用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