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排涝工程
第七节 排涝工程
农场区域内低洼易涝地的分布主要有三个涝区:即都鲁河涝区耕地面积为1504万亩,分布在涝区的生产队有十三队、十九队、南山林场、二十五队、二十六队、二十一队、二十二队、十八队和二十四队西半部共9个生产队,易涝面积12.54万亩。
鸭蛋河涝区低洼易涝地分布在涝区东部,即: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七队总耕地面积19.15万亩,易涝面积15.57万亩。
莲花泡低洼易涝地分布在整个涝区,即:十四队、八队、十七队、二十二队和二十四队东半部,涝区耕地面积5.8万亩,易涝面积为5.66万亩。
1986~1989年,农场制定了“先小后大,先低后高,内外分治”的治理原则,以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力求建一处成一片,因地制宜分期实施的措施。这期间新建两河堤防67.41公里,排水干渠9条,重点排涝工程是两河堤防的修建和三大涝区支、斗渠和桥涵、路的配套工程。
1990年,农场对都鲁河涝区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设计意图是本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增强配套,扩建整形,提高完善,逐步达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原则。该涝区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由农场规划,宝泉岭管局项目办、水利局审核,总局项目办、水利局批准的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后由总局、管理局、农场项目办和各级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共同验收。
都鲁河涝区位于农场的西部和南部,涝区耕地总面积为15.04 万亩,其中:易涝面积12.54万亩,占涝区总面积的83.37 %,截止到1998年末,涝区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已基本配套,其中:修建排水干渠10条,长度87.17公里,排水支渠60条,长度105.28公里,斗渠213条,长度232.51公里。总工程量:土方279.8 万立方米,石、混凝土方0.43万立方米,总投资801.95万元。
鸭蛋河涝区位于农场的北部和东部,总面积19.15 万亩,易涝面积15.57 万亩,占总面积的81.31 %。涝区的规划是以“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低后高,以防洪除涝为主,旱涝兼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分部实施的措施。农场对鸭蛋河涝区进行治理论证,参加论证的单位有农场水利科,土地科、生产科、林业科、计财科、基建科、环保办、农场银行等部门,该项目为管局审核,总局批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990年开工至1998年末,共修建排水干渠12条,长度51.77 公里,支渠29条,长度60.51公里,斗渠125 条,长度127.66公里。总工程量:土方为159.72万立方米,石、混凝土方0.6万立方米,总投资1628.11 万元。
莲花泡涝区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涝区位于农场东南部,面积5.8 万亩,其中:易涝面积5.66万亩,占总面积的97.6%。涝区的治理规划原则是“以改造低产田为重点,田、林、渠、路综合治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集中投入,连片开发,达到建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治理的措施是“自下而上逐级配套,集中力量分别建设”。
莲花泡涝区自1994年开工到1999年末,共修建排水干渠4 条,长度29.08 公里,支渠16条,长度30.47 公里,斗渠54条,长度53.56 公里,修建桥、涵29座。总工程量:土方89.08 万立方米,石、混凝土方0.15万立方米,总投资666.61万元。经过10年的综合治理,全场农田水利排涝工程已具一定规模,基本上根除了涝灾,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