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客货运输
第三节 客货运输
一、客运
1986年,农场客运业务有发往佳木斯、鹤岗和萝北之间的两条客运路线的大客车,每天往返一次,往返里程分别为260 公里和140 公里,年行驶里程分别为9.49万公里及5.11万公里,年客运量分别达到1.2 万人次及1.5 万人次。场内有发往二十四队、二十五队的大客车各一台,方便了沿线的12个生产队的出行人员。
1989年1月15日,农场为了方便职工群众候车,在服务楼一层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房间设立了候车室,由2人承包负责,从此结束了露天候车的历史。
1993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场客流量随着增加。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改善候车环境,交通科自筹38.4万元,农场投入20万元,在农行楼西侧建起了一幢719 平方米的交通客运楼,160 平方米的候车大厅内设有线电视、小卖部、候车坐椅等,站务工作实行微机管理,采用微机售票,服务设施齐全。
1997年,发往佳木斯的客运线由于客流量少,各农场的客车及萝北县的客车途经较多,客运竞争激烈,加之车质差,费用消耗大,经济效益不佳而停止。
1999年鹤岗线也停止客运,场内增加了发往六队和萝北县的客运路线,每天客流量达500多人次。
二、货运
1986年,农场国有汽车63台,个体车辆17台,由汽车队担负着农场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
每年为农场运输各种物资13万多吨,货运周转量达400万吨公里。另外还担负着春、秋粮的运输任务。
随着经济搞活,市场开放,使个体运输业得以发展。1988年个体车辆发展到35台,对发展农场生产、方便职工群众、搞活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拉开了国有和个体车辆竞争的序幕。
1991年,在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运输货源减少,汽车队经营亏损,在扭亏无望的情况下,农场决定撤消汽车队,把车辆卖给职工,放开运输市场,车库等其它建筑物交物资科管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