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闻报道
第四节 新闻报道
1986年,农场党委宣传部设立一名人员专职负责新闻工作,吴为中调任新闻干事,1997年金洪洋兼任新闻干事。
农场党委一直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农场党委把新闻报道工作作为宣传农场的手段,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新闻报道作用,服务于农场的经济建设。党委书记、场长经常对宣传工作做出指示和指导,主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也经常过问新闻报道情况。各基层单位也给予了新闻报道工作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对农场办班、报道员写稿和新闻采访都热情支持,为新闻报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宣传队伍多出成绩。宣传部门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员作用,调动报道人员的积极性是搞好新闻报道的基础,多年来,宣传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宣传队伍多写稿、多出稿。一是采取奖励政策。在农场的支持下,下发了共农党办3号《共青农场新闻报道奖励办法》文件,把奖励政策以文件的方式固定下来,形成了制度。按照制定的上稿标准进行奖励,对新闻报道员的劳动成果给予认可,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报道员上稿、写稿的积极性。二是对新闻报道骨干,采取办班或以会代训形式参加管局、总局的培训学习,集中写稿、发稿,每年召集报道骨干集中5~7次,共同研究、探讨稿件,不断提高稿件质量、数量。三是请报社编辑、分局新闻干事来场指导新闻报道工作,编采农场的稿件,宣传农场。在大量采写新闻稿件的同时多走出去,到报社送稿件,勤与报社、编辑联系、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四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报道员在写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给予帮助和解决,积极提供材料和写稿物品,对吃住多想办法解决,提高了报道员的热情和干劲。
1989、1990年主要报道了农场经济建设,重点突出了科技兴农、工业企业强化管理等方面。
1991年后,着重报道了工业企业改革。1992年、1993年报道了农场水利建设、低产田改造,尤其是种植业的调整、水田的开发。
1994年,宣传部人员深入基层,采写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长篇通讯,报道了农场第十一生产队队长常怡民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事迹,通讯在管局、总局报社分别刊载,并印发成小册子,管局、农场党委分别授予常怡民为“勤政为民的好队长”称号,全局上下掀起了学习常怡民事迹的活动。
1996年以后,在对外报道上,紧紧围绕着农场的经济建设和重点工作,宣传报道了如何完善、提高、加快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宣传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和规范家庭农场方面的经验、做法,在政工方面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的报道。
1997年和2000年,农场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职工也积极探索经济作物的种植,以“两牛一猪”的养殖业逐步兴起,并及时进行了报道。
农场新闻报道每年在《农垦报》上稿80篇左右,其它报刊电台10余篇,新闻干事连续多年获得“个人先进”、“百强”、“十佳”称号,宣传部也多次获得总局、分局授予的“发行先进单位”、“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称号。其中由吴为中撰写的《扛起二次垦荒的大旗》、金洪洋撰写的《猎猎战旗依旧红》获得省、总局新闻二等奖。报道员也写出了一些好稿,如高万林的《差一点也不行》、刘洪亮的《史鸿图的绿色银行》等。基层一些同志也热心新闻报道工作,积极参与写稿,如工会副主席张会臣、第二小学支部书记齐建国、法庭李义都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写稿。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报道队伍人数逐渐减少,报道人员仅有6、7人,高万林、刘洪亮等报道员还坚持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