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沿革
章下序
普阳农场的前身是1956年组建的汤原农场。1971年全场大迁移至绥滨县蒲鸭河地区,重新开荒建场。历经30年的开发建设,再次创建了今天颇具规模的大型农场——普阳农场。
1956年3月,铁道兵9师党委决定,利用部队在汤原的营房为基地建一农场,并以部队代号8509命名。任命42团副团长贺长春为场长,随同复员转业的有6名干部和80名战士。
同年9月,划归密山铁道兵农垦局管辖,更名为859农场。
1957年3月,兰州军区工程兵二团、公安团复员转业官兵300余人,由军区原工程兵主任尹保仁率领来场。这批老战士是建场的骨干,大多数成为机务工人。
1958年,划归合江农垦局,更名为“汤原农场”。是年4月,15军1200余名转业军官来到农场。
1959年3月,建立分场、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总场、分场、生产队。
1960年2月,确定以畜牧为主的经营方针,更名为“国营汤原畜牧场”,总场党委成立书记处。
1961年10月,恢复“国营汤原农场”原名,体制不变。
1663年3月,机构调整,撤销分场,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划归东北农垦总局管辖。
1969年2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编为2师17团。生产队和场直各单位改称连,团部设司、政、后三大机关。
1970年9月,兵团2师党委决定,全团从汤原搬迁绥滨县蒲鸭河地区开荒建场。汤原的耕地、房屋以及部分老职工,移交兵团直属63团。
1971年1月23日,团长、政委率领各连连长和司、政、后部门的干部来到蒲鸭河,1981年,经场党委讨论确定该日为“建场日”。
1977年元月,兵团改制,以“蒲鸭河”之谐音更名为“黑龙江省普阳农场”。机关司、政、后撤销,股改为科,党委设组织,宣传两部;农业连队改为生产队、场直工副业连队按其行业性质更名,如工业一连改为粮油厂,卫生队改为职工医院,仍实行两级管理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