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兴农,产量上台阶
第二节 科技兴农,产量上台阶
1991年—1995年,农场粮豆产量逐年递增,年年上新台阶,主要得益于科技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
(一)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措施,提高单产
1991—1995年,农场逐年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几年来,先后推广应用了三垅栽培,种衣剂应用,叶面肥应用,原垄卡种,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旱育稀植,航化除草追肥等农业新技术措施。1995年起全面推行“三移两膜两卡一深松”,三移:移栽玉米、水稻、甜菜;两膜:玉米、大豆覆膜;两卡:玉米原垄卡种大豆,大豆原垄卡种玉米;一深松:全方位深松。水稻旱育稀植达到100%,玉米移栽覆膜达到42%。
推广应用了小麦:龙麦—19、克丰—6、垦大—4、延丰—656;大豆:垦农—4、绥农—10、11、宝丰—7、北丰—9、合丰—25、35,玉米:合玉—11—14、17,绥玉—6,东农—248,四早—6、四单—16、19,水稻:查稻—1、垦稻—6,普选—28,合江—19等四大作物新品种。
在常规措施上,坚持标准化作业。科技推广应用,使农作物单产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995年全场粮豆平均亩产193公斤,比1991年增长了57%。其中:玉米亩产455公斤,增长170%;大豆亩产134公斤,增长54%;水稻亩产432公斤,增长157%;甜菜亩产781公斤,增长53%;小麦亩产131公斤,比1991年减少6%,原因是1994年受洪涝灾害影响,春雪大,造成1995年小麦地整地困难,未达标准,致使小麦产量锐减。
(二)推行“压麦、稳豆、扩玉稻”方针
由于农场地势低洼,农作物受自然影响大,特别是涝年,农业损失严重。再加上受市场粮价影响,水稻、玉米价格逐年上扬。鉴于这种情况,农场从长远打算,从1993年起,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决定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两高一优农业,逐年扩大抗涝高产的水稻、玉米面积,压缩小麦面积,稳定大豆面积。
1995年末,农场在七届一次职代会上提出了“兴水利、扩玉稻、走硒路、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走以稻治涝的路子,根据农场南高北低的地理条件,对低洼易涝的傲来河地区,最大限度地扩大水稻面积,在柳木岗地区扩大玉米面,积,按照这个战略布局,农场形成了南玉米,北水稻两个高产作物区。
1995年农场种植小麦面积93000亩,比1991年减少了55%;水稻面积30225亩,比1991年扩大了5.3倍;玉米面积35370亩,比1991年扩大了99%;水稻、玉米两项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9%。由于扩大了水稻、玉米面积,使粮食总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5年粮食总产达到6.6万吨,比1991年增长了48%,总产值达到8792万元,比1991年增长46%。
(三)开发富硒食品
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硒是人和动物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缺硒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引起包括癌症、糖尿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血管病在内的40多种疾病。普阳农场和整个东北地区都属于严重缺硒地带。建场初期,由于缺硒曾引起畜禽白肌病发生,导致畜禽大批死亡,损失惨重。
鉴于上述状况,农场历届领导班子都极为重视补硒问题,从1985年起就逐渐认识了硒的作用,并着手安排科技人员进行补硒的课题研究,当然,最初的补硒研究是单纯从考虑全场人民的生命健康出发的。科技人员先后进行了对南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从小区试验到大面积应用的科研活动,经过10年的探索研究,终于成功地掌握了通过农作物由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补硒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1994年,农场致力于开发富硒食品,以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此举得到了总局、分局的大力支持,农场粮油厂开发生产出了富硒系列产品,如:富硒面粉、富硒大米、富硒豆油等食品。这些食品优于社会上的任何补硒产品,因富硒食品简单易于人体吸收,投放市场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1994年,粮油厂生产3000吨富硒粉,由于科技含量高,比普通面粉纯增效益80多万元,使科技成果较好地转化成了经济优势。
农场富硒食品的开发,得到国家有关科研部门、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颁发的多项奖励。中国营养学会高级顾问著名营养专家于若木,在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总局党委书记王锡禄,分局局长张克明,分局党委书记温伟杰陪同下,专程来普阳视察并为农场富硒食品题词。
近几年,农场全面实施富硒食品战略,扩大富硒产品的广告宣传,打富硒名牌,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人们对富硒食品认同感的增加,富硒食品必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极其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