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三章 调整流通体制,合理运用资金

章下序



  1991—1992年,农场总的经济形势是健康发展的,但资金严重紧缺,国投流动资金仅为全年三分之一,专项投资不能及时到位,卖粮款迟迟不到位,陈欠款回收困难。在资金不能正常运转情况下,农场采取了紧缩银根,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生活上,保证了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一)对长期搁浅企业断然关停
  进入八十年代末期,由于市场原因,场工业出现不景气的状况,渐渐走入低谷,农场采取果断措施,紧逼企业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并对一些长期亏损,历史包袱沉重的企业,制定出指标,限期改进,对长期不能扭转亏损局面的,下决心关、停、并、转、联、破、卖、租。对产品滞销、积压严重的企业,农场在资金上不予支持,迫使其转产,同时对产品适销对路,有市场的企业实行“放水养鱼”,资金倾斜,予以扶持。
  1994年,农场重点整顿工商运建服企业,制定扭亏增盈工作方案,对亏损企业,实行一厂一策,对症下药的办法,搞好分类指导,对重点亏损企业,集中整治,对扭亏无望的企业,断然关停。
  冷冻厂、商品鸡场、种鸡场、饮料厂、链条厂等企业,因市场原因,亏损严重;农场采取措施予以关停或限产,并实行租赁,承包转卖等方式,减轻了农场负担。对龙头骨干企业,农场重点抓了这些企业的技术设备改造、达产率和营销,特别是粮油厂在开发富硒食品方面有了突破,并打开了市场,经济效益较好。1995年农场工业冲出了低谷,一举扭转了亏损局面,取得了全场工业企业无一亏损的好成绩。完成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盈利193万元。
  (二)积极促销增收,清欠理财
  农场在紧缩银根的同时,广泛开源节流,加大了销售力度,出台了促销政策,按销售额比例提成,各企业都发动干部职工外出推销产品。在奖励机制的激励下,一时间,形成了全民跑市场搞销售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粮油厂派出销售员跑遍了省内外,并先后在省县各地,以及在常州、无锡、金华等地建立了销售点,冷冻厂派出销售人员到鹤岗、佳木斯、双鸭山等地推销肉鸡产品,通过促销政策和促销手段,打开了市场,使销售额大幅度增长,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销售款不能及时返回,有的甚至成了呆帐死帐,给欠款回收带来了很大难题。
  从1986年起,农场就成立了清欠办公室,设在计财科,配备专职清欠人员。此后,每年都印发《清收欠款工作方案》,并组织清欠大会战,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组织人员集中清收。对各单位清欠任务,分解指标落实领导责任和经办人责任,并签订责任状,把任务落实到人,谁经办谁负责回收,限定期限。同时制定清收奖励政策,对按时完成清收责任指标的,给予提成奖励,提成比例为:收回1993年以前的欠款,提取回收额的15%;1993年至1994年的提取10%;1995年至1996年的提取5%,对特殊难收的欠款,提取比例提高到20%。通过清欠工作,使农场资金状况得到了缓解,取得了一定成效。
  1993年,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欠工作,共清回内外欠款645.9万元,占应回收欠款总额的70%。同年,整顿难弱穷差单位工作取得成效,柳北分场通过整顿,扭转了多年亏损局面,粮豆总产、单产创分场组建以来最好水平,扭亏为盈。在国家紧缩银根,农场还贷高峰,资金举步维艰的情况下,通过专项清理,渡过了难关,1993年贷款总额比上年下降760万元,还专项贷款720万元,并为1994年的生产准备生产资料款571万元,同时,还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
  1994年,共收回内外部欠款711万元,占应回收款的60%。
  1995年,共收回各类欠款800万元,家庭农场欠款净下降150万元。
  1996年至1997年共清回欠款1500万元,盘活了农场资金。
  1998年至1999年上半年,因粮价低,卖粮难,家庭农场效益普遍降低,出现包地难,农场各项应收款和家庭农场挂账急剧增长,到1999年6月,各项欠款余额达4900万元,占资产总额的28%,是历史最高的,尤其是家庭农场挂账额达600万元。农场加大了清欠力度,开展清欠大会战,场领导班子成员落实了清欠责任指标,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采取有效措施,至2000年末共清回欠款1027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