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战胜1991年特大洪水

第四章 抗御自然灾害,增强农田水利建设

第一节 战胜1991年特大洪水



  1991年是普阳农场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农场农业生产多灾多难,开春就遭到春旱、冰雹、龙卷风及低温冷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入夏以后,雨季比正常年份提前了一个月,六、七月降雨天数达38天,降水332.23毫米,比历年平均降雨多140.4毫米,造成大面积内涝,明水面积达30.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0%,受灾面积达37.4万亩。绝产面积22万亩。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7月下旬以来松花江中上游连降暴雨,加之小丰满水库连续泄洪,致使松花江水位暴涨,松花江出现了建国后位居第二的特大汛情:一是汛期早,7月20日松花江第一次洪峰通过农场江段就超过了警戒水位,汛期提前了一个月;二是水位高,第二次洪峰8月3日来临,每秒流量达16400立方米,最高水位69.96米,形成了松花江下游建国以来第一位大洪水,超过1960年特大洪水水位近38公分,超过了农场堤防设计标准;三是持续时间长,从7月下旬松花江第一次洪峰到9月上旬,洪水持续40多天,水位居高不下,这是建国以来松花江防汛前所未有的。而且7—8月份降雨量超过了历年平均降水量,降雨为20年一遇,肆虐的洪水加上连续的暴雨,使普阳农场面临着抗洪抢险的危急关头。
  在严重的洪涝灾害面前,普阳人民没有被吓倒,在农场党委领导下,奋起抗洪抢险保卫家园的战斗。8月1日,农场召开抗洪抢险紧急动员千人大会,向全场人民发出号召,农场制定了严密切实可行的抗洪方案,成立了防汛指挥部,组成抗洪抢险突击营,准备好了各类防洪物资。
  抗洪突击营以青年为主,是这次抗洪的主力军,下设8个连,4个独立排,共计986人。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冲向哪里,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响,为战胜1991年洪水立下了汗马功劳。党委领导在91抗洪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总局副局长孙勇才、分局局长张克明亲自坐镇农场指挥抗洪,农场领导更是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上抗洪最前线,场长、书记和指挥部全体成员,日日夜夜与抗洪大军战斗在一起,堵管涌,防渗漏、与群众一起挥汗大干。场长张靖宇不顾年高体弱,亲自潜入3米多深的水中堵渗漏,党委书记周军岳,患咽喉炎,嗓子疼得说不出话来,仍然坚持和群众一起扛沙袋,垒堤坝。分管水利的宁文成同志,年已六旬,老当益壮,他同年轻人一起,日夜坚守在大堤上,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老宁头”,受到总局领导赞誉。领导同志的表率作用,鼓舞了抗洪大军的士气,激发了大家的干劲。机关科室80多名干部全部深入抗洪第一线,实行包队包堤段。
  在这次抗洪中,做到科学指挥,提前消除大堤隐患。农场123公里防洪堤,是维系全场安危的生命线,指挥部采取抓难点,治险段的方法,消除大堤隐患,确保大堤安全。对2队、12队的险工弱段进行了加高加固处理,突击营在齐腰深的江水中,扛沙袋、固坝基,不少同志带病参加战斗,有的同志负伤不下前线,一干就是9个多小时。绥滨、共青、军川、延军、江滨、名山等兄弟农场连夜调集10台挖掘机支援普阳,经过昼夜奋战,加固堤坝5000多米,挖土方10000多立方米。
  在抗洪的关键时刻,各单位体现了听从指挥,团结协作的良好素质,发挥了整体协同作战的威力,是夺取这次抗洪胜利的重要保证。其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油库推土机手王守圆连续30多个小时没下车休息;8月3日,当广播传出1号桥出现险情的消息,场部1000余人自发奔向桥头抢险,连60多岁的老人和中学生也赶来了,经过7个小时奋战,扛沙袋3500多个,保住了场部通往柳木岗的要道。
  抗洪牵动着普阳万人心,场部家属群众为第一线同志捐蔬菜1000多公斤,有的送来了自做的凉粉、烧鸡;个体户捐烟捐物,鼓舞士气。正是全场人民的有力支持与关心,使抗洪大军增添了干劲。
  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力拼搏,终于抵御了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保住了大堤,保住了家园,夺取了91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但由于抗洪期间,绝大部分劳力投入抗洪抢险之中,延误了小麦抢收,损失较为严重。
  1991年抗洪,全场累计上人3.6万次,每天约1500人,动用19台挖掘机,30台推土机,120台运输车,1条机动船,消耗各种防汛材料76万元,完成土方69万立方米,耗油料180吨,耗电23万千瓦小时。天上水、地下水,堤外水、堤内水四水汇合形成严重内涝,造成20多万亩小麦受灾惨重,粮豆绝产和减产共2.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