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六章 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综述

章下序



  1996—2000年,这5年是农场党政一班人带领全场人民,牢牢把握“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干扰,集中精力,走向市场,加快经济发展的5年。
  这5年,也是农场经济各项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开发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及跨世纪奋斗目标,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时期。
  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场实力明显增强。5年来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亿元,粮豆总产66.4万吨,经营利润4577万元,上交利税1569万元。四项指标均超计划完成。
  改革、开放、开发成效显著。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家庭农场承包,工业企业产权改制全部到位,加大了机关、事业单位及三项制度改革力度。广泛招商引资引户,5年共引进水稻户3900人,引资3300万元,开发水田近20万亩。积极推进大经贸,对俄罗斯贸易有了突破性进展。与俄罗斯比罗比詹,哈巴罗夫斯克等地客商签订了多项合作项目,往俄罗斯销售玉米5000吨,价值50万美元。
  质量效益农业成果丰硕。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作物,通过加强科技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标准化作业和农业基础建设,使粮食总产和单产都有了历史性突破,2000年实现粮豆总产14.5万吨,平均亩产380公斤。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工业通过产权改制,成本管理,开拓市场,加强销售,激发了企业活力,5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3亿万,利润635万元。
  非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农场通过发展非国有经济的优惠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从事种养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性。非国有经济每年以8%的发展速度递增,到2000年,全场有个体工商户388户,私营企业2家,从业人员990人,注册资金912万元,实现非国有经济总产值9500万元,占全场总产值的45%。
  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加强了财务资金管理,生产标准化管理,粮食管理和斤粮成本逆控管理,保持了农场经济稳步增长。
  职工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到2000年,全场人均收入5196元,人均储蓄11263元,人均住宅15.4平方米,场部人均住宅21平方米。同时,文教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使教学、医疗和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10年建楼12栋,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不但创造了优美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而且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大力开展“八大工程”建设,重点抓了育人工程、环境建设及文体活动,使全场人民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场环境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农场先后被授予“省文明单位标兵”、“省文化先进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5年发展的主要经验是:1、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坚持“两手抓”方针,找到了一条适合农场场情的富民强场工作思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狠抓了工作落实,使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2、干群关系融洽,领导班子战斗力强。农场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农场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得到了全场干部、职工群众的认同和支持。3、干部职工素质高。普阳农场在几十年开发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三战荒原的企业精神,也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这是农场进入市场经济二次创业的根本保证。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市场低迷、粮价下滑是近年来一直困扰农场的最大问题,严重挫伤了职工群众承包土地的积极性,产生了种地难,卖粮难,致富难的负面影响。2、受市场影响,工业企业发展较艰难,缺乏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3、农场非国有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特色种养业还未真正形成气候。4、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市场销路及订单等方面,还不能完全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5、富硒技术是农场的一大优势,但近几年来,富硒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够理想,这一优势还未完全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