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灌溉工程 (一)大型喷灌设备的应用
农场发展节水灌溉从80年代初开始。1981年农场引进南斯拉夫BK—11大型滚移灌机2台;1982年购进哈尔滨产DYP—400大型圆型喷灌机2台;1986年从汤原农场调进国产GP—400X2滚移式喷灌机2台,购进国产DYP—400大型圆型喷灌机6台。至1986年底全场共有大型喷灌机13台。
之后,农场不断扩大喷灌规模,多方筹资购进各类型号喷灌机。截止2000年,全场拥有大型喷灌机30台,小型喷灌机6台,有喷灌机井96眼,可控制喷灌面积6.2万亩。这些喷灌机绝大部分配置在地势较高的柳木岗地区。喷灌设备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业抗旱能力,提高了作物产量。1999—2000年,农场持续大旱30多天和40多天,喷灌设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小麦增产明显。
1991年,在—总局水利局和农垦设计院的指导下,农场水利部门创造了节水喷灌“三三制”,即:“三看”、“三测”、“三定”的喷灌制度。“三看”:即看天、看地、看庄稼;“三测”:即测田间持水量,测土壤墒情,测土壤渗吸速度;“三定”:即定最佳喷灌期、定喷灌量、定喷灌强度。“三三制”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为节水节能高效益喷灌,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年喷灌作业效益表(1997年喷灌机未作业)
(二)水田灌溉
90年代初,农场进行水田开发,最早开发地区为柳北分场。此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水田开发面积逐年扩大,规模发展到整个傲来河地区,柳北地区和柳木岗部分生产队。至2000年,全场共有水田单位16个,累计开发水田面积20万亩。
农场地下水位高,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水田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水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为井灌。至2000年,累计打水田井1600眼,平均9公顷1眼井,年亩用水量450立方米。抽水方式多以小型柴油机带6寸水泵,以满足水田常年提水灌溉要求。水田的开发,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场粮食总产由水稻开发前的4.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5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5年—2000年水田灌溉经济效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