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组织建设

第二节 组织建设



                 第二节 组织建设
  1986年,农场党委下设机关党委,设有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党办 4个职能部门。党支部 79个,党员1 357名。1996年后,基层党支部逐年减少,到2005年末,全场共有党支部69个,其中基层党支部62个,机关直属党支部7个,党员1 568人,设专职书记52人。
  一、党支部建设
  (一)整党活动
  1986年3月30日至1987年1月20日,农场79个党支部分三批开展了整党活动。第一批是机关和直属公司16个党支部、388名党员参加了整党活动,1986年6月结束。第二批是工副业单位和文教系统23个党支部、349名党员参加整党活动,1986年7月开始,1986年10月结束。第三批是农牧生产队41个党支部、605名党员参加整党活动,1986年11月开始,1987年1月结束。通过整党处理不合格、基本不合格党员8人,其中1人党内除名,缓期登记党员20人。
  (二)评议党员
  从1990年起,每年年末或年初,农场党委集中一段时间,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评议党员活动。对照党员标准,党员个人进行自我总结,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再经党外群众评议后,由党支部讨论确定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党员名单上报党委组织部。评议党员活动,从1990年到2005年,共清理不合格党员72名,其中取消预备党员资格2名,自愿退党 29名,党内除名41名。
  (三)争先创优活动
  1986~1991年,农场党委每年开展一次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和模范党务工作者活动。1992年以后,每两年搞一次评选活动。每次评出场级先进党支部 8至10个,优秀党员和模范党务工作者100多名。从1986~2005年,被授予分局以上先进党支部44个(次),优秀党员214人次。
  从1991年起,各党支部开展了“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小康队”建设达标活动、“贫困生产队”党支部和领导班子整顿工作。按照鹤岗市委组织部下发的《标准化党支部考核标准》和总局党委下发的《小康队达标标准》的要求,全场各党支部按照农场党委组织部的部署,全面开展了达标活动。1991~2005年,建成市级标准化党支部37个,建成总局“小康队”24个,整顿后进生产队党支部9个。第一章党的建设
  为不断推动基层组织建设。自2003年开展创建“六好”党委、“五好党支部”、“标准化党支部”活动以来,到2005年,农场标准化党支部达到了44个,占基层党支部总数的 64%,生产队“五好”党支部达90%。
  (四)目标考核与制度建设
  随着农场领导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作用,调动党支部书记积极性,农场党委于1989年制定了《关于工商运建服企业和农牧生产队党支部(总支)书记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党员干部违纪、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等 6项责任目标。1990年,农场党委制定了百分考核责任目标。1991年,农场党委组织部结合农场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基层党支部统一制定下发了“三会一课”制度、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党员管理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10项党支部建设制度,使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达到了规范化。
  2002~2005年,农场党委先后制定并实行了《选拔任用干部责任制度》、《公开选拔任用干部试行办法》、《民主选举生产队队长实施方案》、《聘用制干部管理规定》四项制度。此外,重点加强对新组建的 7个管理区党总支部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软硬件设施的投入。研究制定了“管理区党总支部委员会任务”和“党总支书记职责”,统一规范了“三会一课”、“党员汇报”、“发展党员”等 6项制度,制作成党建工作显示板上墙,使农场管理区党总支的党建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2005年4月,按照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分局《加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管理区党总支书记任用上,打破了以往支部书记由上级直接任命的常规,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在原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中公开选拔管理区党总支书记。通过对参加竞聘人员的工作业绩、群众民主测评和领导班子民主测评等3个方面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按照评定分数择优录用。经过多方面的考察考核,6名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走上了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岗位。
  (五)开展“学帮带”活动
  2001年,农场党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场党员中开展“学干富”活动的决定》,要求共产党员带头学、带头干、带头富,进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各基层党支部从实际出发,纷纷做出规划,定出目标,拿出措施,涌现出一批“学干富”典型。此项活动得到了总局、分局的充分肯定,在此项基础上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并更名为“学帮带”活动,在垦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
  (六)党工委
  2002年,成立了场直社区党工委,党工委下设两个居民区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民主选举产生。农场党委把在场部居住的52名生产队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到了居民区党支部。解决了他们参加组织生活不方便的问题,党工委还建立健全了党建制度,支部活动丰富多彩,加强和理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的建设。在党员超过 3名的道生砖厂、贵利桥涵队、鹤立机械厂等3家私有企业建立了党支部;给少于3名党员的新华汽修厂、一先集团、金鸣冷冻厂配备了政治指导员,指导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并安排这些党员挂靠在转制办党支部、老干部党支部参加组织活动。做到了有党员就有党组织,不让一名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为加强对基层党支部组织活动的指导监督,2002~2005年,共下发了20期《季度组织生活参考》,指导基层党支部活动,推荐学习《党的生活》、《农垦日报》等报刊上的文章 80余篇,发放党员电教光盘200余盘,使广大党员对《党章》、中央一号文件、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五次会议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平时采取随时检查的方法进行监督,对活动不及时,记录不规范的单位,及时提醒,提出了整改意见,使基层党支部组织活动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二、组织发展工作
  (一)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从1986年起,各党支部建立了入党积极分子档案。1986~2000年,全场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一般在400~500名,约占全场职工总数的5%。2001~2005年,全场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在 200名左右,约占全场职工总数的3%。党委组织部每年冬季集中举办一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聘请有关人员讲授党的基本知识和入党目的、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等内容。1986~2005年,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0次,参加培训的积极分子1 080人。
  (二)发展新党员
  党员发展工作本着“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从1986~2000年,农场共发展新党员588名,其中男性483名,占82%,女性105名,占18%;工人党员286名,占48.6%,干部302名,占51.4%。2001~2005年,共发展新党员160名,其中男性121名,占75.6%,女性39名,占24.4%;工人党员40名,占25%,干部120名,占75%。新党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年龄结构也逐年改善。1986~1990年,发展生产、工作在一线的党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35岁以下年龄的均达不到60%;1991~1997年,生产、工作一线占 69%,高中以上文化占67%,35岁以下占64%;1998~2000年,生产工作一线占65%,高中以上文化占84%,35岁以下占70%;2001~2005年发展生产、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占85%,高中以上文化占85%,35岁以下占71%。
               发展党员情况统计表
                 (1986~2005年)
  表4—1



             党支部数量 党员变动情况统计表
                 (1986~2005年)
  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