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宣传教育
第三节 宣传教育
第三节 宣传教育
1986~2000年,农场在宣传教育工作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线,开展宣传教育,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学三教”。一学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纲,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文选》、历次党代会报告和中央领导重要讲话。此间,学习《邓小平文选》占有突出地位。三教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常规教育。在这一历史时期,农场党委围绕着“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改革开放、转变经济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发展市场经济、生产力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康标准、勤劳致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宣传与教育,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理念,打破了“一大二公”和“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形成了国有为主,集体、个体(私营)等经济成分共存的格局。
1991、1992年,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四个否定”和“一个推翻”的阴谋,农场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从而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传播和影响,巩固了全场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根据中央精神,在系统地宣传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要求等重大相关问题的同时,还大力开展了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北大荒精神教育,学雷锋、学孔繁森,学身边人的英模教育,党风党纪教育,“一五”、“二五”、“三五”普法教育,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做国家主人的教育;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坚持科学文明生活,做现代人的教育,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场精神文明建设。
常规教育。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宣传农场职代会精神和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中心工作,进行农场现行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教育,来配合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这一时期宣传教育主要形式是以会代训、开展专题研讨,现场参观、测验考试、知识竞赛、宣传典型、电视讲座、创办简报、印发材料、组织活动等。
2001~2005年,农场在宣传教育工作上,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法规,重点是农场“两牛一猪”经济发展宣传教育。
舆论引导工作以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开创了导向正确,基调平稳,积极创新,强化外宣的新局面。农场宣传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宣传思想工作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深入创新中发展,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宣传思想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农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农场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面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项根本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按照“围绕主线,突出重点,深化改革,营造氛围”的要求,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于创造性,在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文化繁荣、文明创建和宗教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工作,使全场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
农场党委以“学强建”活动为载体,全力抓好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北大荒精神教育。
农场党委认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努力在干部职工中营造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风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广泛开展“争做诚信新华人”活动,树立起新华人诚实守信的新形象,强化信用意识,引导人们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农场党委把加强诚信教育,作为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引导人们言必信,行必果,做诚实守信的模范,重合同守信用,以诚待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推动农场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成分、经济组织、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进一步增强,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方面、深层次、高要求和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国性的特点,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农场党委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