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统战工作

第六节 统战工作



                 第六节 统战工作
  一、统战对象
  1986年,农场统战工作继续由农场宣传部主管。
  1987年,为错遣返台属李文柱落实了政策,补偿 838.5元。同年为错定“畏罪自杀”的投诚人员张海生平反,给予参照职工因公死亡处理,补发丧葬费和直系供养亲属抚恤费2 094.40元。
  1991年,农场党委书记卜文信、统战负责人邵旭琨、中学校长杨文学一行 3人,代表农场党委、统战部专程探望了来场探亲的台湾人士于崇德和袁灵山,与他们亲切座谈并宣传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设想。同年6月 26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之际,农场党委主要领导与16位统战人士欢聚一堂,共同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的战斗历程,畅谈了国家、农场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加强了与统战人士的联系。
  1997年,农场为投诚人员李顺新落实政策,由退休改为离休。
  1998年以后,鉴于统战对象日益减少的情况,农场统战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大力宣传了一大批非国有经济代表人物。加强了对宗教工作的管理和对党外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使统战工作更加贴近实际。
  2000年,全场统战对象共有42人,其中归侨9人,台属9人,外华眷属1人,港属4人,起义投诚人员11人,一般人员 8人。为了进一步团结统战人士,调动他们参加祖国建设的积极性,农场党委每到重大节日,都要安排专人慰问,有重大活动也吸收统战对象参加,对他们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也给予适当的照顾。
  2001~2005年,农场党委十分重视新时期统战工作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和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坚持把统战工作与经济、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了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同步奖惩。积极调动统战人士积极参与农场建设,他们向党委反映基层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情民意,有力推动了农场的建设。
  农场统战部只在2003年对全场少数民族进行过调查统计,农场居住人口中有满、蒙古、回、朝鲜、壮、彝、锡伯、土家、高山9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553人,其中男性为 237人,女性为316人;其中18周岁以上的为219人,18周岁以下的为134人。
  二、基督教
  1980年,基督教在农场十三队、 二十二队兴起。 1983年,场部地区有人开始信基督教。1990年,有所发展,到1993年,已经发展到27个单位108人,1995年,达到237人,1997年,增加164人,到2000年底,全场信基督教人员已遍布40个单位和地区,总人数达 606人。在606名教徒中,女性511人,占84.3%;男性95人,占15.7%。文盲158人,占26%;小学文化197人,占32%;初中文化203人,占33.5%;高中文化48人,占8%;年龄20岁以下 15人,占1.8%;21岁~40岁204人,占33.7%;41岁~60岁274人,占45.2%;61岁以上 117人,占19.3%。工人(含退休工人)215人,占35.5%,家属及无业人员391人,占64.5%,有321人受洗入教,成为正式基督教徒。信教人员活动地点:小活动在各单位某一教民家中,大聚会按片就近集中。场部地区、十一队、十八队、二十队、二十一队、林场在新华镇教堂;二十四队以东各生产队在二十九队教民家中;西片生产队在永利村和峻德教会;三十五队和鹤立地区在鹤立教会;南片教民一般不参加大聚会。新华镇教堂始建于1993年,设执事会,执事 7人。在此之前,场部地区教民活动地点在兴安台和峻德。场内教民活动点只有二十九队一处。教民大聚会每周 2次,多数为周三和周日,每次一个半小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圣经、赞美诗、唱歌 (圣经歌)、作见证(个人陈述入教后悔改表现)、祈祷等。
  教民活动有其随意性和盲目性。为规范行为,使宗教活动正常化,农场统战部(宣传部)会同公安部门,按照总局《垦区宗教活动场所整顿登记实施方案》部署,以《黑龙江省宗教事物管理条例》为依据,于1999年对场内40个基督教活动场所进行了整顿。同时,进行政策法规教育,规范宗教行为,取缔了不具备条件,布局不合理,没有固定场所的活动点。二十九队活动点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步改善条件的基础上,于2000年底,再次提出申请,成立正式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