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兵工作
第三节 民兵工作
第三节 民兵工作
1986年,农场武装部有编基干民兵500人。主要建制单位有:步兵连146人,反坦克火器排20人,六○炮排20人,游击炮队30人,游击队50人,地炮连71人,侦察连 151人,反坦克爆破班12人。各民兵连、排编制有序,干部由党团员、生产队管理人员和优秀退伍军人担任。
1989年 4月,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上级取消了一些建制,成立了民兵多功能突击分队。人数由500人减少到400人。主要建制单位有:侦察连151人,地炮连 71人,游击炮队30人,游击队50人,多功能突击分队40人,步兵连58人。
1994年 4月,农场基干民兵组织按照上级要求,做了相应调整,成立了基干民兵营,营长由谭荣辉兼任。主要建制单位有:营部56人,3个步兵连各98人,机炮连86人,总人数436人。这期间的民兵工作以农场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三落实”要求,民兵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被管局评为“先进人武部”。
1998年4月,根据上级要求,理顺了各场民兵组织编制,分局组建了4个基干民兵营。新华农场与汤原农场、依兰农场合编为分局基干民兵四营,营长由谭荣辉担任。农场编制两个步兵连,一个机炮连和营部共计 293人。在迎战1998年特大洪水中,全场民兵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战胜了历史以来的特大洪峰。在加固“通江泡”会战中,抢险营官兵要到50米以外的地段去取土背袋,他们冒雨趟着没膝盖深的水往返几十趟,有的只穿一条短裤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冒雨打桩铺袋子。由于天气寒冷,使许多民兵都患上了感冒,有的甚至高烧。尽管他们的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哆嗦,有的肩膀磨出了血泡,但为了保卫农场沿江6个生产队2 000余名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坚持到底,终于赢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在这次抗洪中,全场有民兵3 000余人次参加了上堤抢险,有 20余名民兵受到了农场的表彰。农场武装部长谭荣辉被评为总局抗洪抢险先进个人。抢险营民兵共铺设彩条布1万余平方米,加固堤坝扛编织袋4万余条,堵管涌10余处,搬迁土方 500立方米,装卸木杆50余车,全面完成了各级领导交给的抢险任务。
2005年7月29日~8月13日,由于连降暴雨导致鹤立河、阿凌达河上游水位暴涨,给沿河作业站造成了严重侵害。在抗洪斗争中,全场参加抗洪抢险民兵1 192人,其中普通民兵为902人,基干民兵290人。场内调动民兵参加抢险667人次,堵缺口 11个,加固堤坝360延长米,背运沙袋34 400袋,打木桩110根,出动车辆34台班,组织疏散群众1 000余人,保护耕地 600余公顷,看护巡逻堤坝80余公里,捐献编织袋23 000条。广大民兵发扬了敢打硬拼精神战胜了洪水,取得了抗洪抢险战斗的胜利。
1999~2005年,农场一直沿用1998年基干民兵组织编制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