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发展概况
1986~2005年,农场教育发展大体经过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986~1989年,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德育为首安排工作,教学工作抓得比较紧,教研工作比较活跃。当时办学条件较差,火炉取暖,各校有危房。农业受灾,农场经济紧张,教育投入少,甚至几个月不开工资。为解决经费不足,校长要花费很大精力抓创收,大力开展勤工俭学。1988年,农场先后派出各校主任以上领导多人次去北京考察学校结构工资情况。但因农场学校勤工俭学项目创收甚微,无法大量弥补经费,致使北京经验没有借鉴。
1990~1993年,强调德育为首,加强“两史一情”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拥护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五育并举”抓好教学及全面工作,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教师素质的提高。1992年,中学教学楼破土动工。1994~1997年,突出教学工作,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加强教学管理,把教学成绩作为考核校长、教师的主要指标,教学成绩有较大提高。因占用教学时间过多,有的学校一个月休息一次,利用假期补课,挤占了其他活动时间,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1997年7月,二中并入一中,中学全部集中。
1998~2005年是推进素质教育阶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制止了大面积补课,取消了期中考试和统考,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制止了学生的辍学和流失,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建教学楼之后实验楼投入使用,装备了化学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1998年高中扩招,从周边30多所初中招生,高一招四个班,这届学生2001年毕业,考入大学院校104人。同年高中撤销并入分局。2000年8月,二小撤销,并入一小,至此小学全部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