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电视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一、广 播
1988年以前,农场的广播只覆盖场部地区。1989年,农场建立电视转播台与广播站合二为一。随着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广播事业逐渐萎缩,广播次数由原来的每天四次改为三次,每日转播早晨 6时30分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白天办场内新闻,再播一些音乐节目。到1994年 5月,因机型老化,故障甚多,无法维修,广播站走完了它的生命里程,农场结束了有线广播的历史。
二、电 视
(一)电视转播台
1988年3月5日,农场向管局广播电视局提出兴建“新华电视转播台”的申请,同时成立了专门行政机构——广播电视局。集资30万元在北京购买了北京广播电视器材厂生产的300W电视差转机,日本索尼V0—5850编辑机一套,索尼 M3A摄像机、M7摄像机,松下录放机,监视器等编播设备,在机关后院旧平房中改建出发射机房、编播室、办公室。在发射机房南建起一座50米高的控线铁塔,发射天线为双十字形,设计发射覆盖半径为20公里。
新组建的广播电视局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宣传部部长兼广播电视局局长。广播电视局、电视转播台、广播站,三者合一。在行业管理上,隶属垦区广播电视学院管理。建台初期,原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3名为广播站全班人马,另一名由通信科调入。人员分工为一名编辑,一名播音员,两名技术员。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新华电视转播台于1989年5月 1日正式发射、转播。7月,开始播出自办新闻节目。节目播出时间为:每日18时30分~21时30分,节假日延长发射时间。节目播出顺序固定每日18时30分播出农场自办新闻及专题节目,19点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有时播出党风党纪教育、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科技致富系列片。农场自办新闻节目称为《新华新闻》,每周3期,当日首播,隔日重播。
随着农场电视事业的发展,1991年 9月,农场广播电视局与宣传部分离,自成独立科室,仍然是局台站合一体制,人员增加到8人,此后人员一直在 6~8人之间。分工为:正、副局长各1人,记者2人,播音员1人,技术员3人。除自办《新华新闻》外,还开办了《法制园地》、《科技之窗》两个栏目,在新闻节目中还不固定地开办一些小栏目,较有影响的是1991年 4月起开办的《新华人》,报道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开启了管局电视史上人物新闻栏目的先河。
1999年10月,鹤岗联通公司在农场电视台房南建成一座85米高的自立通信铁塔,新华电视转播台免费使用该塔,发射天线高度达到85米。
2001年,农场党政班子高度重视电视宣传工作,在各方面创造条件发展电视事业,于 3月、6月两次投资共 13万元,为电视台更新了采编设备,购买了两台数字摄像机,一套数字编辑机,一台数字录放机,从此,农场电视采编开始进入数字时代,图像效果有了根本提高,设备可以和上级台接轨。场领导还出面理顺了与上级台的关系。3月26日,恢复在分局台播出新闻。7月20日,恢复在总局台播出新闻。设备更新后,电视台用 7个月时间全面完成了分局下达的分局、总局、省、中央四级台的报道任务。
2002年,在农场党委的关怀下,电视台告别低矮阴冷潮湿的破旧房屋,搬迁到造型优美、温暖如春的宾馆4楼,彻底改善了工作条件。同年,农场投资8万元,为电视台购买了一台数字摄像机、一套数字编辑机、一台数字播出机,采编播设备基本达到了数字化,提高了电视新闻效果,也提高了新闻制作的工作效率。
(二)有线电视
1994年,农场广播电视局全体人员分组到场部地区居民家中调查,当时同意安装有线电视的居民不足 30%。1994年10月,在招待所和场部两个居民小区安装了有线电视,进行示范宣传。到1995年,局已有 90%的农场安装了有线电视,农场群众对有线电视也有了新的认识,要求安装的呼声越来越高。农场领导研究后,决定在场部地区安装有线电视,资金来源全部由广播电视局自行解决。7月,农场电视台制作了 《满足群众需要,安装有线电视》的电视宣传片,并多次播放。 8月,收费与购买设备双管齐下,不到一个月时间,群众集资达到35万元,解决了有线电视前端设备、用户网络、机房维修、安装劳务费等全部资金。9月 11日,破土动工,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经两个月时间努力圆满完成了建设安装工程,使 1 500户居民看上了信号清晰的12套卫星电视节目。
1997年年底,农场开始接收分局光纤传送的电视信号,实现了与分局联网,有线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33套电视节目,其中包括中央台的4套加密节目。
1999年4月,全垦区电视信号实现光纤联网,使农场也能收看垦视频道。
1999年12月,分局广播电视局为各农场安装了光纤电视信号回传设备,农场、分局、总局三级台可以逐级通过回传网络上传新闻。由于新华农场采编设备与上级台不能对接,暂时没有使用回传设备。
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无线发射逐渐退居“补充”地位。2002年 9月,电视台搬迁到宾馆后,无线电视发射塔无法解决,加上发射机耗电大,维护成本高,无线发射历史结束。这一时期,中央及各省的卫星电视信号逐渐由模拟转为数字,已不符合。发展“三级网”势在必行。
“三级网”建设,即通过光纤传输,使生产队接收到农场有线电视信号,从而实现总局——分局——农场——生产队的完全联网,让生产队广大群众都看上高指标的卫星电视节目。农场党委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带领电视局人员深入生产队调查摸底,宣传动员,制定了“三级网”发展计划。2003年,选择已通光缆、人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十八、二十、二十一队安装,每户收取400元安装费。广播电视局投资 9万元,于7月安装工程开始,正式启动了农场的“三级网”建设。10月 1日一期工程完成,网络信号开通,3个队100余户居民看上了光纤联网的有线电视节目。年底前,完成了十二队的“三级网”安装工程。
2004年,农场广播电视局采取多种筹资办法,除用户交费、厂家赊欠外,广播电视局投资20万元,完成了13个基层单位的“三级网”建设。
2005年 4月,完成了八队的联网工程,70个用户由鹤岗市有线电视网转回农场网。同时架设了同一方向的六、七队的有线电视电缆线路,信号通到队办公室。位于东大甸子的第七管理区,距场部远,需要自架光缆,工程成本高、难度大。6月15日,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回 23万余元的有线电视光缆设备,6月22日,主管电视工作的农场领导组织召开了第7管理区 8个作业站主任参加的“三级网”建设推进会议。6月27日~9月18日,经过85天的紧张安装,第七管理区的8个作业站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联网信号。2005年,广播电视局投入有线电视设备资金32.6万元,架设光缆15 000米。广播电视局投入 6.7万元,用于新闻回传设备的升级改造,并分片在全场安装了4套不间断电源,基本解决了局部停电全场电视光纤网络无信号的问题。
到2005年,农场广播电视局共完成26个生产队的“三级网”建设。积极做好场部网络的维护改造,每年都投入资金人力,更新改造老化线路和不合理的用户分配形式,使全场的有线电视发展稳步推进。
三、新闻节目
在新闻宣传上,农场广播电视局始终坚持以服务农场党委工作大局、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
2000年,由于农场农业连续受灾,种植业收益低,职工种地积极性严重受挫。为坚定种植户信心,农场广播电视局也把农业作为宣传重点,每天都有农业新闻,并放在头条播出,全年的农业新闻、编后语、报摘等占到新闻总量的70%。3月28日,实况录制了日本北海道大学三位教授讲解的先进水稻栽培技术。3月12日和6月28日,实况录制了省白瓜子大王在工人文化宫和十队种植现场传授白瓜子栽培管理技术。两部实况录像片在农场电视台连续播放,使广大种植户受益匪浅。
2001年,农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农场广播电视局跟踪报道,5月 12~10月底,播出有关奶牛发展的新闻110条。《新华农场党委在全场党员中开展“学干富”活动》的长消息,9月21日在农场台播出,9月24日在宝泉岭台播出,9月27日在总局台播出,并配发了编后话。
2002年3月,农场电视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一名年轻记者,至此,电视记者达到3人,增强了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力量,改善了新闻队伍的年龄结构。电视新闻工作全面快捷,超额完成了报道任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中播出新闻6条。
2003年是农场将广播电视局推向市场的第一年,虽然经费全部自理,但是新闻宣传工作丝毫未受影响,采编人员,提前超额完成了报道任务。在宣传内容上,突出主旋律报道,突出经济报道,开办了《防“非典”保健康》、《先锋颂》、《养猪致富》、《走向富裕》等专栏节目,有利地配合了农场重点工作。
2004年, 在新闻节目中,先后开办了 《巾帼女杰》、《劳模风采》、《为党旗增辉》、《安全知识电视答题》、 《55年话今昔》、《5年话发展》、《寄语党代会》、《职工提案热点访谈》、《丰收2004》等12个专栏节目,其中访谈类节目《职工提案热点访谈》播出16期,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众反映良好互动类节目《安全知识电视答题》播出12期,观众踊跃参加答题,有66人获奖。
2005年7月 28~31日,农场遭受特大洪灾,电视台记者始终战斗在一线,全程跟踪采访拍摄,采制播出了抗洪抢险救灾慰问新闻 64条,在省农业频道播出 14条,8月8~14日系列报道《暴雨过后》及《新华遭受洪灾》在垦区产生影响。抗洪期间,农场电视新闻改为日新闻播出,并制作了两部抗洪抢险专题片,圆满完成了抗洪报道任务。
为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2005年4月8日,农场电视台推出曝光性栏目《黑镜头》,到9月30日播出42期,公开批评个别人、个别单位的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