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卫生防疫

第六节 卫生防疫



                 第六节 卫生防疫
  一、机 构
  1986年,郝善维任农场防疫站站长。
  1992年12月,陈立发任防疫站站长。
  2001年,陈立发任卫生局局长兼卫生防疫站站长,副站长陈岩,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工作人员8人。
  2004年 4月,根据上级要求,农场为加强对卫生监督的管理,决定将卫生监督机构从原卫生防疫站分离出来,成立农场卫生监督所,隶属农场卫生局管理,与卫生局合署办公。所长由卫生局局长陈立发兼任,副所长由陈龙担任,卫生监督员陈淑梅,另有兼职人员2人。
  2004年 4月,根据总局、分局要求,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将疾病预防职能从原卫生防疫站分离出来,成立农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场卫生局管理,与农场卫生局合署办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传染病防治办公室、消杀灭办公室、检验室,设专职人员 4名,疾病控制中心主任由卫生局局长陈立发兼任。传染病防治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艳珍,消杀灭办公室工作人员郝春明、班喜林,检验室工作人员崔虹艳。
  二、基础建设
  农场防疫站检验室仪器在原有的基础上,1993年7月,购进DG3022A型酶联免疫检测仪 1台。1994年10月增设双人净化机1台,台式离心机1台。1998年11月购进XSP—1813双目显微镜1台,TG—328A分析天平1台,电热手提式压力蒸汽消毒器1台,冰箱、冰柜各1台。
  2001年,农场卫生局投资2万多元,将一栋300平方米废弃房屋改造成卫生防疫站办公室,新建锅炉房一间,仓库一间,厕所一个。
  2004年,农场卫生局争取上级拨款20万元,建卫生防疫站办公用房,共计360平方米(老年公寓三楼)。
  三、计划免疫
  1986年,在计划免疫工作上, 农场严格按照新的免疫程序的要求接种,麻疹疫苗应种734人,实种727人,接种率99%。脊髓炎疫苗应服3 221人,实服3 208人,服用率 99.5%。百白破疫苗应种2 423人,实种2 413人,接种率95%。卡介苗应种1 011人,实种903人,接种率89%。麻疹、百白破、脊髓灰质炎、卡介苗四苗覆盖率为78%。1986年全年农场新生269人,实种卡介苗262人,接种率97.3%。
  1989年 6月,鹤岗看守所发生伤寒病例。根据流行病特点,防疫站对农场公安局、看守所及有关人员注射了300人(份)伤寒疫苗,控制了该病在农场的流行。
  1990年,对全场0~7岁儿童实行了计划免疫保偿,应保1 882人,实保1 782人,保偿率95%。5月,出现场外探亲一例麻疹患者, 防疫站得知此疫情后,立即向电视台投稿,宣传预防知识,采取救急措施,接种1 500人麻疹疫苗。
  为减轻基层单位及个人负担,农场防疫站深入各生产队抽血化验,注射乙肝疫苗。1990年,为学龄前儿童及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500人。
  1992年,农场强化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0~4岁)儿童3 785人,接种率达99%。全年卡介苗接种768人,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389人,麻疹疫苗接种 571人。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程序。全年为261名新生儿全部注射了乙肝疫苗,并为学生注射乙肝疫苗 160人,成人329人,共计乙肝疫苗注射750人。
  1994年,购进小儿发样微量元素监测仪一台,可监测儿童体内铁、锌、铜、镁、锰等元素的含量。防疫站利用电视台宣传,组织场内外儿童送发样监测达 1 200份。对微量元素缺乏的儿童给予治疗,并结合儿童营养膳食结构及合理搭配给予技术指导,对单项缺铁、钙的儿童应用富儿血和补钙治疗。
  1995年,全场设立了54个接种点,有0~7岁儿童 2 124人,并能及时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每月逢5、15、25日为疫苗接种日。1996年共注射出血热疫苗1 410人,全年无一例出血热病人发病。
  1998年,为174名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复种卡介苗582人,发放糖丸645人次,二次强化糖丸1 870人,百白破三联注射422人,麻疹初种97人,复种300人,并免费为特困户注射出血热疫苗67人。
  2000年,为165名新生儿接种了卡介苗、乙肝疫苗、口吸脊髓炎质疫苗3 375人次,其中包括强化952人次。为776名儿童注射了百白破三联疫苗,为500名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为222名儿童接种风疹疫苗及228名儿童接种了腮腺炎疫苗。
  2000年,农场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达99%以上,其中卡介苗接种率为99%,脊髓灰质炎疫苗99%,白百破疫苗99%,流脑疫苗接种率为99%,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9%。
  2001年,四苗接种率为99%以上。
  2002年,接种各种疫苗3 102人次,五苗合格接种率99%以上。
  2003年,接种各种疫苗3 521人次,五苗合格接种率95%以上。
  2004年,接种各种疫苗2 878人次,五苗合格接种率达99%以上。
  2005年,接种各种疫苗3 835人次,五苗合格接种率达99%以上。
  四、传染病防治
  1986年,在流行病和肺结核防治上,农场防疫站进行了流行病调查,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与分析等工作。全年共计发生各种传染病39例。
  1987年,农场防疫站对全场23 084人进行了地方病普查,实查 18 353人,受检率达89.2%。其中7~14岁学生为3 422人,实查3 350人,受检率97.5%,肿大率 14.3%,15岁以上及成人患病率为4.08%,肿大率9.48%。全场大骨节病区11个,患病人数 369人,常年口服亚硒酸钠人数达959人。
  1988年,全场共发生传染病71例,灭鼠前室内鼠密度为15%,灭鼠后密度为 7.5%,自制灭鼠药4 000公斤,全年无一例流行性出血热发生。同时对 40名肺结核病人,实行科学管理和化疗工作,“按时服药,规律用药”率达95%以上。
  1989年,设立肺结核病门诊,配备了专职的防痨医生,保证了肺结核病人的有效化疗。
  1990年4月,防疫站对全场沿江河12个单位开展了肝吸虫病的普查工作,共检查440人,检出病人288人,患病率40.2%,对查出病人给予吡喹酮药物治疗。
  1990年8月,对1970~1990年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查病案记载 63人死于各种癌症,并获得肿瘤疾病的一些重要资料。
  1991年,在疾病控制上,强化了传染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率应在 99%以上,每月监督、监测1次,并做好记录,对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传染病二日流调率达98%以上,首发病例二日流调率达100%,防疫站每年到生产队,无偿发放灭鼠药 1 000公斤以上,使鼠密度降至5%以下,降低了出血热的发病率。
  1992年 9月,十七队发生一例伤寒病人,接到疫情报告后,农场防疫人员立即奔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家庭的餐具、用具及公共场所全部进行消毒,并购买了伤寒疫苗,对全队密切接触150人全部给予应急接种,由于措施得力,控制了伤寒病的传播。
  三十三队自1987年连续 6年都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发生,死亡一例。农场防疫站自带灭鼠药 350公斤,到该队讲解出血热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并免费为住户、各作业点、公共场所投放灭鼠药。使该队从1993年至2000年,再无一例出血热病例的发生。
  1998年,为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农场在堤外布置了18公里的防鼠、灭鼠带,对大堤 9所临时住棚近240平方米,14所库房近1 200平方米的临时住所,全部用高效消毒剂消毒,氯氨室内喷洒灭蚊,圆满地完成了预防任务。
  2000年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张帖各种标语,发放宣传单1 500份,对盐业站监测 60次,对 300户居民抽查了食盐的存放方法。 为解除肺结核病人的痛苦, 控制结核病的流行,利用“3·24”世界防治肺结核宣传日发放宣传单 300份,为115名疑似肺结核病人进行检查,进入项目管理52人,其中初治涂阴22人,涂阳6人,复治涂阴24人,本年度治愈病人 19人,完成疗程20人。
  2001年,全场共报告发生传染病14例,2001年在灭鼠工作中全场投入灭鼠药750余公斤。
  2002年,全场共报告发生传染病6例,发病率26/10万。
  2003年 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给全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农场卫生局在分局党委和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沉着应对,本着对全场25 000名职工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大量艰苦而有成效的工作构筑预防“非典”坚固防线。面对“非典”疫情,农场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分公司经理为总指挥的预防“非典”指挥部,卫生局局长陈立发为副总指挥,“非典”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统管全场预防“非典”工作。指挥部先后召开专项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建立健全了场队两级预防“非典”组织机构,实行了场领导包片,科长包队,队长、书记、卫生员包户的防保责任制, 签订了各类责任状300余份,同时还下发了新农场发〔2003〕5号文件及预防 “非典”一、二、三套预案等,以加强对预防工作的指挥指导。经过层层把关,登记查验流入及返场人员 6 843人次,排查外出人员653人次,体温测试 1 122人次。在做好场内预防的同时,与周边单位先后5次召开预防非典联席会议,共同查验外来人员2万多人次,互相通报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检验情况6 000多人次。为了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农场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发热门诊和第一、第二留观室,对从疫区来场及返场人员实行集中隔离观察,隔离人数达 100多人次。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医务工作人员坚决服从上级安排,以崇高的工作热情、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始终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抗击“非典”工作中,陈立发先后被评为总局预防非典先进个人、鹤岗市、总局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2004年,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主要进行了疫情报告和登记检测,全场发生传染病3种,5例,发病率为1/2.34万,未出现一例相应传染病。
  2005年,为方便群众预防疾病,深入基层,为沿江、沿河单位的群众普查肝吸虫病 189人,查处肝吸虫病阳性者21人,做肝系列化验193人,有效地预防了传染病的发生。
  2005年春季,为全场40多个单位发放自制灭鼠药 500公斤,有效地控制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
  五、食品卫生
  1986年,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方面,农场防疫站召开饮食行业人员会议6次。
  1988年对全场食品卫生行政领导培训3次,体检应检542人,实检为542人,检查出乙肝9人,肺结核病1人,全部调离饮食行业。全年发放卫生许可证 41个,临时许可证39个,摊床证20个,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5个单位、11个人进行了罚款,计352元,全部上缴财务。
  1989年,认真贯彻 《食品卫生法》,强化食品卫生法制观念, 没收销毁超储变质白条鸡4 961公斤,查封变质罐头1 520瓶,并会同工商、畜牧等部门进行肉制品联合检查5次,对3个食品不合格单位罚款750元,个人罚款20元,共计951元,全部上交财务。
  1989年6月,对全场56个单位的生活用水进行了化验,其中合格 25个,一般的10个,较差的21个,对较差单位采取治理措施。
  1992年,对全场各饮食业、加工业、销售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写出日常监督记录1 628份,查封白桦汁饮料30瓶,汽水饮料120瓶,变质人参蜂王浆11 500盒,对地产品监测19次,饮料15次,酱油、乳粉各2次,水质检查10份。
  2000年,进一步对全场各饮食业、加工业建立了卫生档案,做各种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常规体检,办理了健康证,发放了餐具消毒剂。2000年,全年餐具监测88件,合格88件。为全场23个单位的自来水建立了档案,发放了饮用水卫生合格证,使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到2000年底全场无一例食物中毒发生。《食品卫生法》正式颁布后,农场卫生防疫站没有得到执法权,所以主要进行食品监测。
  2001年,全年共对从事食品加工销售人员体检256人,办理各种卫生许可证149个,对全场生产队食杂店体检办证率达到95%,场直地区食品生产经营者体检办证率达到95%,全年没有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2002~2005年,食品卫生的工作重点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违反《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农场防疫站共为从业人员体检1 823人次,为916户食品经营户办理了卫生许可证。特别对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散装食品、食品卫生许可证等专项检查,对假冒伪劣、过期变质、无产品检验报告、无产品生产日期、无生产批号等产品进行了销毁。
  六、生活饮用水
  2001年,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农场卫生局争取资金15万元对十七队、二十二队、二十八队三个生产队进行水质改造。
  2003年,农场党委高度重视防病改水工作。卫生局共争取到总局、分局防病改水经费24.65万元,农场自筹资金10万元,对二队、四队、八队、十队、十二队、十四队、十五队、二十队、二十九队9个单位水质进行改造,更换锰砂15吨,压力罐2个,锰砂罐2个,打机井3个,使生产队生活饮用水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004年,对生活饮用水进行监测,重点对场直机井的水源水、末梢水检测15次,并对全场25个自来水机井进行水质监测。农场卫生局争取到总局、分局防病改水资金 5万元,对科研站、三队、六队、九队生活饮用水进行了改善。按照分局的文件精神,对全场36个连队的机井全部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对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持证上岗,办证率为100%。
                农场生活饮用水调查表
                 (2001~2005年)
  表5—5


  
  七、学校卫生
  1986年,全场有3所中学、5个中心校、25所小学,在校学生 3 763人,防疫站每年都对学生的身高、坐高、视力、蛔虫、鼻炎、龋齿等常见病进行常规检查,一直沿续到1992年,平均受检率都在98%以上。
  针对学生沙眼发病情况,防疫站每年购进氯霉素眼药水2 000支,为1 020个患有沙眼的病人进行防治,同时对患蛔虫、龋齿、近视等病的学生进行治疗。
  1993~2000年,农场防疫站对学生体检与对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同步进行,检查各校内容有:卫生组织、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的布局、校舍结构、环境噪音、采光、照明等,学生受检率在95%以上,矫治率达80%以上,防龋齿用氟化钠含漱达90%以上,防治沙眼在80%,驱蛔虫率达80%以上,灭头虱每学期一次。
  2000年,农场有中学、小学各1所,在校学生3 188人,校医 3人。学校卫生工作以经常性卫生监督和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为重点,农场防疫站对全场 3 18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98%,其中中上等身高1 258人,占40%,下等身高9人,占0.13%;上等体重942人,占31%,下等体重42人,占1.3%;营养不良40人,占1.3%。肥胖176人,占5.6%;近视率 8.5%,视力不良率11%,龃齿率21.8%,甲状腺肿大率1.9%。对学校食堂、宿舍水质进行全面的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全部进行健康检查。
  2001年,全场中小学生在校人数 2 831人,农场防疫站对学校食堂、宿舍及中小学生在校外食宿户进行了全面的卫生监督检查,对中学、场小食堂宿舍工作人员进行了体检,每月对学校食堂消毒监测一次。对校外收住学生户体检办证 45个,对全场2 83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
  2002年,全场有中学、小学各1所,在校学生2 980人,农场防疫站重点加强了对学校食堂、宿舍、校内食杂店的卫生监督管理,每周对学校食堂监测一次,每月对餐具消毒,每月对学生饮用水监测一次。学校、食堂、宿舍、食杂店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对 2 60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肺活量、视力、沙眼、龃齿、甲状腺、血红蛋白、肝功、尿蛋白等进行检查,学生口服肠虫清2 700人。
  2003年,对2 596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体检。
  2004年,对全场2所学校的3个食堂和托幼机构2个食堂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对全场2 576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体检,同时,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结核病检查。
  2005年,农场防疫站为 2 33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对每个中小学生血红蛋白、肝功、尿蛋白进行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