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饮食

第二章 职工生活

第一节 饮食



                 第一节 饮  食
  一、饮水第二章职工生活
  第一阶段(1949~1951年)为饮用自然水(河水、泉水、沟塘水)阶段。农场创建伊始,所到之地,多是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只见遍地野草茫茫,方圆十里无人迹,农场职工多以河水、泉水做为饮用水。
  第二阶段(1952~1970年前后)为饮用井水阶段。井一般都有10多米深,以木板做壁,六角见方,用“辘轳把”提水,家家用水桶盛水,用篇担挑水,井口无封无盖,尘土垃圾有时落入,极不卫生。又因井深不够,水质常见元素缺乏。
  第三阶段(1970年前后至1990年左右)为饮用机井水阶段。农场为方便职工生活,提高水质,保持卫生,利于健康,开始普及现代机井。机井用打井机钻孔,深达地下几十米,先以铁管或水泥管,后又用塑料管做壁,井上有封口,以电动水泵提水,储存在箱罐里供给职工饮用。
  第四阶段(1990~2005年)为饮用自来水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来水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农场普及,从场部到基层,都是个人集资兴建。场部24小时供水,基层单位每天定时供应,从此,结束了人们吃水必须肩挑手提的历史。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饮用水,也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矿泉水、纯净水、磁化水及各种饮料进入农场,方便了职工生活。
  二、食 品
  1949~1952年为国家供给时期,1953~1990年左右为农场定量供应时期,1991~2005年为取消“本票”市场供给时期。
  第一时期,农场初建,成员是军人,军队编制,口粮全部由国库供给。粗粮为主 (高粱米、大子、玉米面),细粮为补 (大米、白面极少),每周只能吃一次。蔬菜自产自销,有白菜、土豆、萝卜、大头菜、西葫芦、大窝瓜、黄瓜、西红柿、韭菜、豆角等。既不丰富,又要受季节和收成的限制。水果极少,常见的有夏天的香瓜、冬天的冻梨。油每人每月 0.5公斤。肉逢年过节或遇重大生产战役才能按人供应少许。糖、鱼、蛋类平时极少吃。
  第二时期,农场由国家供给,改为自己定量“凭本凭票”供应 (本:口粮供应本,票:地方粮票、全国粮票)。粮、油、肉、蛋、鱼、糖、菜、果全部实行自给自足。 口粮供应标准:职工21.5公斤,家属18公斤,小孩5~10公斤不等。油每人每月0.25~0.5公斤,农忙时节,略有增加。但到20世纪70年代,情况已有明显好转,细粮比重日增,到80年代已达到100%。此时,副食品供应也日渐改善。
  此间,最困难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60~1963年)。口粮供应人均 9公斤,人人饥饿,食不饱腹,常以蔬菜、野菜、米糠等物充饥。
  第三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使计划经济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20世纪90年代,结束了凭本凭票定量供应的历史。农场市场食品非常丰富,打破了季节和地区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