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服饰

第二节 服饰



                 第二节 服  饰
  1949年农场初创,农场职工主要是荣校官兵,着装基本是清一色,部队统一发放的黄军装,男士光头、平头、背头、分头,女士短发、扎辫。这一时期没有穿金戴银的,也没有奇装艳服,能戴块手表、怀表就是现代文明。
  1952年,取消了供给制,着装自买。从此,服饰开始混杂,形成了军服、制服、便服、工作服和杂装共存的局面。颜色以黄、青、蓝三色为主,当时有诗为证:战地“黄花”落大荒,“青蓝芳草”一样香。如同“三国”争天下,不灭“异色”百花狂。衣料:平纹、斜纹、帆布等。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携家带眷来到农场,不仅给农场增加了一大批穿黄军装的人,也给农场带来了大都市人的生活习俗。在妇女中一些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开始穿裙子、旗袍、高跟鞋,为数尚少。
  1959~1960年,农场来了大批的山东支边青年和山东移民,因为都是山东人,在着装上非常统一而古朴,男女老少基本是清一色的“山东便装”。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服饰上出现了“军装热”,穿军服、戴军帽、穿军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场服饰变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开始不断更新换代。讲层次,高、中、低档齐全;讲款式,不断更新换代;讲颜色,五颜六色尽有;讲质料,越变越新越好。衣服有西服、制服、便服、军服、礼服及各行各业工作服。服装有春装、夏装、秋装、冬装,男装、女装、童装,古装、便装、休闲装等。
  此时配饰十分时兴。穿金戴银的(有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链、金手镯等)、追求艳丽的、讲究高档名牌的,美发、美容、整容的一时应运而生。男女老少无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