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婚姻
第三章 风俗
第一节 婚姻
第一节 婚 姻
一、婚 礼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因经济条件不允许,再加上较强的政治生活环境,农场职工婚礼比较简单。有的领一张结婚证书,即为婚礼;讲究的也无酒席,买些香烟、糖果请几位亲朋好友,举行个简单仪式,夫妻双双便入了洞房。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立“四新”,喜事新办。单位送《毛泽东选集》,有的同志也送些具有政治意义的书籍或礼物,给予革命化的祝福,极少数同志送些生活用品。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青年结婚,父母开始操办。起初,只是亲戚在自家办几桌酒席,大家热闹一番。后来逐步发展到左邻右舍,同事、好朋友,酒席桌数大增,随礼多是送生活用品,个别也有送现金的。到80年代后期,结婚更加讲究,新婚家庭父母、当事人,各方同乡同事,凡熟悉的都要通知到场,随礼以现金为主,十元至几十元不等。宴席占用邻居一栋房,有的借用大食堂,桌数十几桌,甚至更多。开始接亲和送亲。
20世纪90年代以后,婚礼大操大办已成为普遍现象。置办酒席用饭店,用车讲排场,随礼者少的50元,高的几百元以上。新娘子开始穿婚纱,婚前拍结婚照。1995年开始扎花车,即接新娘专用车,车顶棚中央放一花篮及结婚标志,再向四角拉花而成。
二、嫁 妆
20世纪50年代,农场职工结婚通用家具是一对箱子或柳条包,一张桌子、两个凳子、简单炊具,便开始了二人的生活。住房单身宿舍隔开即为新房,有的住老职工对面炕或对面屋。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三大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或缝纫机,深受新娘的青睐。
20世纪70年代,受知青影响,立柜、写字台、沙发进入新婚家庭,缝纫机也成为新娘必备之物。新房由单位分配。
20世纪80年代收音机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因住房制度改革,新房要自己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婚嫁妆追求高档,讲究实用。普遍购买彩电、冰箱、组合音响、洗衣机、放像机,家具要高档、新款、实用。新娘戴“三金”(戒指、项链、耳环),衣服少而精。
婚礼大操大办,盲目互相攀比,为了装饰门面,多有超前消费,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此间,贺礼也与日俱增,少者100元,多者几百元,令一般家庭望而生畏。
三、特殊婚姻
建场初期,来场的荣军和1958年转业来场的官兵中,有少数同志因战争所限,错过了结婚年龄。在无同龄人可娶的情况下,经组织批准找年龄稍小的妻子。20世纪60年代,农场十八队有一对年龄悬殊的恋人,因组织不同意而未成眷属。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场再次出现“老夫少妻”现象。男方多为再婚。
老年人再婚也成为时尚。50岁以上老人,有的因病先逝,健在一方年内即再成婚。再婚条件一般是男方有经济来源,婚后能自立生活,不给儿女增添麻烦。儿女也必须成家立业,不给再婚老人增加负担。双方感情相投,身体健康,婚后能和睦相处。老年人再婚给自己增添了生活情趣,也给儿女减轻了负担,为职工群众所认可,为时代所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