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节日

第四节 节日



                 第四节 节  日
  农场建场初期垦荒战士多为集体生活,少数家庭刚刚建立。职工只过“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和春节。20世纪60年代,农场职工开始注重过“元旦”、“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农场职工逢节必过。一些岁时节令,只要不忘记,都要遵从习俗,以调节生活。到2005年,职工所过节日近20余个。
  诸多节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过法。20世纪50年代是农场创业时期,条件艰苦,吃点肉、蛋即为过节。后期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破“四旧”、立“四新”,农历节受到轻视。20世纪70年代,大批知青来场,正直兵团时期,延续了“文化大革命”风气,讲革命化,节日不休息,曾出现过大年初一下地,人力拉车送粪“跃进”的情景。但物质生活比较重视,重大节日大食堂杀猪买菜大会餐,职工家庭供应肉和少量副食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农场职工走上富裕路,物质逐渐丰实,节日餐桌日益丰盛。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职工手中有钱,节日生活丰富。
  农场在春节、元旦、“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教师节等节日,一般都要组织相应的活动以示庆祝。
  民间重视春节。每逢春节来临,要提前做好准备,腊月开始忙碌起来。蒸馒头、炸麻花,包冻饺子,买副食品,水果糖块等。拆洗被褥,打扫卫生,准备鞭炮、春联。远离家乡的成员都赶回家过团圆年。三十下午开始过节,晚饭最为丰盛。饭后娱乐活动,20点全家人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午夜吃(年饭)饺子,放鞭炮,饭后休息,有的通宵不眠。初一早上,农场场部机关举行团拜,场领导发表新年致辞,讲成绩,祝安康,展未来。燃放鞭炮,扭秧歌,喜庆丰收年。会后走家串户拜年(这一习惯20世纪90年代逐步消失)。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年,住一天或几天不等。初五“破五”这一天饭菜要丰盛些,早上吃饺子叫“捏破”。正月十五吃元宵。晚上农场组织秧歌比赛并燃放烟花。过了十五,春节即告结束,恢复正常工作。生产队由于正是农闲,节日之兴未尽,素有“耍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之说,其实3月份早已备耕生产了。
  再比较重视的是端午节和中秋节。端午节采艾蒿,挂葫芦,吃鸡蛋和粽子。中秋节改善生活吃月饼,岁时节令随俗而到。 “立春”吃萝卜叫“啃春”。“清明节”扫墓。 七月十五为“鬼节”,百姓上坟烧纸祭祀祖先。腊月初八吃稀米饭,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叫“小年”,为灶王爷升天日,吃糙糖,意在黏住嘴巴,闲言少说保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