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组建炮团

第一节 组建炮团


1969年12月兵团党委调二师十四团(现共青农场)革委会副主任邵维新、北安医院副政委王树良、二师十三团(现延军农场)政治处副主任王金余等人成立战备值班炮团——第六十三团筹建小组,于 1970年1月开始筹建。
  组建炮团的人员由沈阳军区各炮兵部队二十个团中抽调团长、政委、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后勤处长各一名,政治协理员2名,股长 11名,参谋7名,干事6名,助理员、译电员各1名,营长3名,政治教导员3名,医生1名等共53人以及由兵团各师、团按现役军人条件挑选副营职以下干部和战士。二师组建一营(122榴弹炮),三师组建二营(76加农炮),四师组建三营(37高炮),独立三团组建指挥连,独立二团组建警卫排、卫生队,独立营组建运输连,第一机械厂(迎春机械厂)组建修理所共计营、连排级干部186人,战士1149人,于1970年元月底全部到达汤原,驻扎在接收的3159部队营房中。经过不到两个月的学习,整训和组编,于1970年3月15日在团部办公楼前广场召开组建大会,宣布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六十三团成立,并传达了上级指示,组建六十三团是贯彻党的“九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六.一八”批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准备打仗。”由兵团直接指挥,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兼营生产,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生产队。
  通过全团连以上党员干部民主协商产生中共第六十三团委员会:团党委成员17名,常委5名,书记刘振元(团政治委员),副书记刘裕国(团长),5名常委:刘振元、刘裕国、王树良(副政治委员)、于德琛(政治处主任)、高凤林(参谋长)。报经兵团直属党委批准。相继成立团直属党委,后勤处党总支和各营党委,各连和基层单位建立党支部,使部队置于党的直接领导之下。
  六十三团开始组建时是按照兵团规定的编制组编的,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机构不断变更,有时扩大,有时缩减,逐渐由服从战备而转为有利生产。
  依兰营(原依兰农场)原属二师十七团,十七团搬迁后,兵团党委决定将其划入六十三团建制,编为四营。至1973年4月30日为支援浩良河化肥厂的建设,兵团党委又决定将依兰营改属浩良河化肥厂,成立兵团独立三营。
  原属中央第八机械工业部的依兰农业实验场,当建立生产建设兵团时纳入兵团管辖,经兵团党委决定于1971年1月4日划归六十三团建制,编为五营。至1972年8月,五营试制收获机成功,成立收获机制造厂,又脱离六十三团建制,直属兵直。
  兵团建立之初,曾在伊春地区建立一处后方基地。地形隐蔽,地位适中,此地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谷中溪水潺潺,蜿延曲折;两侧群山,高耸入云;苍松林立,怪石嶙峋;青山屹立谷底隐现于云雾缭绕之中;沙石公路,逆溪而上,迂迥盘旋,直达山顶;间有木桥越溪,倒影清彻,银灰色营房散立其间,景色优美,风光旖旎,使人疑为游览胜地。
  兵团派有警卫连驻守此地,并营鹿场,有东北良种梅花鹿二百余只,年产鹿茸三百余两。
  1974年1月12日,兵团决定撤消警卫连,所有坑道、营房及鹿场移交六十三团接管。饲养鹿群,看护坑道、营房。到1980年,汤原农场为加强畜群管理,撤消带岭鹿场,与场属畜牧队合并。营房除留六栋木质结构的和一栋砖瓦结构的以外,其余全部拆掉。坑道由总局武装部接管,留一名干部、一名工人看守。
  六十三团建立于七十年代,虽然没有其他农场五十年代的披荆斩棘、初战荒原那样艰苦创业的艰难经历,但是急于备战,时间紧迫,仅月余内从全垦区和沈阳军区的各个部队集中千余人于汤原迎接战备任务,不可能那样从容不迫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而在开始建立时,生活还是很艰苦的。
  首先是资金紧缺。筹建费按每人32.50元拨发,共计4.3万元,后又按上级通知减少30%,则仅剩三万余元。2月中旬,购买营具支出已近3万元,但是还有大量的筹建事项等待完成,因此只能因陋就简,不能按需购买了。黑龙江的元月正是数九寒天,由于取暖煤不足,战士们的营房室内,有时室温低达零下20℃。住房状况,机关和直属分队因住在接收的3159部队的营房内,条件尚好。但营区以外的少数连队却住在帐棚里忍受严寒。主、副食供应,由于初建没有生产基地,接收3159部队生产点的233公顷耕地,只有土地,设备不全,生产不能自给。兵团指示二师十七团供给口粮,按现役军人标准,粗粮细粮各半。部队实际消耗有时超过标准,曾一度出现缺粮现象。副食只能在当地购买。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蔬菜价高质次,不能满足干部、战士的营养需要。
  虽然是兵团的值斑部队,但毕竟不是现役,不实行供给制,干部、战士的伙食全部自费。一些来自各农场的基层干部,大部分都是以工代干,工资很低,每月只有三十多元。有的家属亲人还留在原农场,两地生活,更加拮据。还有少数战士在原农场时是学徒工,每月工资只有18元。这些具体困难,影响了部队指战员的思想情绪。
  炮团的成员是在“保卫祖国,准备打仗”这一紧急动员下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的。虽然这一千多人是奔赴着一个共同目标,但是随着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又都在思想上存在着种种想法。如战士大多数是大、中城市下乡到各个农牧场后抽调来的,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一光荣称号所吸引(成立之初,兵团领导也确有为加强战备将一部分战备值班部队改为现役的意图,但以后随着形势的缓和未予实现),踊跃地从农场、草原被挑选应征来到炮团,所以来到后思想反映是“三想”、“四要”和“三怕”。“三想”是想穿军装、想帽徽、想领章;“四要”是皮手套、皮大衣、皮帽子、大头鞋;“三怕”是怕苦、怕紧张、怕打仗。一部分非现役的基层和机关下层干部,普遍工资较低,家属不能搬迁,离家舍业,生活比较困难,因而思想不安。来到不久,即有大量干部请假甚至有不少超假不归,影响了部队的管理和工作。少数现役干部来兵团后,看到兵团“军不军,民不民”的景状,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应现代化野战军的要求,是部队推出来的,存在失落感。这种种思想,加上开始集中,未经训练,致使部队表现纪律松懈,生活散漫、问题较多,不能完全适应紧张繁重的战备值班任务的要求。
  团党委根据部队集中后的具体情况和紧张战备任务的要求,按照政治建军的原则,抓思想整顿。从1970年2月9日开始,历时半个月在部队中全面开展“两忆三查”活动。同时进行政审和体检,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表现和身体状况不符合现役军人要求的部分干部、战士,进行清理退回原组建单位。通过整顿,较能统一思想,建全组织,鼓舞士气,增强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