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战备值班

第二节 战备值班


一 构筑坑道
  炮团建立之后,立即接受兵团下达的构筑战备坑道任务。任务是在伊春地区的威岭和三岔河一带山岭开凿坑道计368.98米,被覆坑道12个,409.69米,共计778.67米,出口12个。要求三月底开工,九月底完成。严格质量要求,要做到三负责,即对未来战争负责,对革命负责,对阶级兄弟负责。并且保证安全施工。
  1970年3月15日,炮团成立大会后,立即以一周时间向部队进行构筑坑道的动员和组织。以三个连进行农业生产,二个连赴佳木斯施工,归兵团战备值班步兵团26团指挥。所剩二、三、四、七,四个连于三月底全部开赴威岭及三岔河等地分别构筑183、184、189、192号坑道。4月7日开始切口、修路,4丹25日正式掘进。
  当时,正是冰雪初融,春寒料峭。部队进入工地后,都在山间林地野营露宿。白天劳累,夜晚寒冷。早春缺少蔬菜,主食以粗粮为主,野炊不便,难予调剂,膳食不佳,营养不良。并且为了不误施工,多在工地就餐,当饭菜送到工地,已是冰凉。山高路陡,饮水不足,战士们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而凿山开石,抡锤放炮,无一不是重体力劳动。所用水泥钢筋,都是人背肩扛,从山下搬运山上,汗渍蘸沾着水泥,灰浆侵蚀着肌肤,身负重,肤灼伤。但战士们不叫苦,不怕累。他们大多是来自城市的下乡知青,从未吃过这么大的苦,受过这么大的累,可是在“保卫祖国,准备打仗”的光荣使命鼓舞下,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当时战士们将他们的劳动和生活编了四句风趣的顺口溜:“住的五风楼,吃的窝窝头,喝的咸盐水,啃的硬石头。”(五风楼指用树枝,茅草搭的窝棚,东、南、西、北、上都能进风)。充分表现了指战员的革命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月中旬,正当施工紧张阶段,团党委在威岭二连的施工坑道口,召开表彰大会,表扬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先进事迹。
  1970年9月坑道构筑全部完成。10月,构筑部分野战工事,10月底全部返回营房。
  坑道是战备设施,不仅构筑,并要经常维护保养,保持其长期处于完好状态,以备战争需要。1972年曾三次,共派23人次,历时21天对所属682.5米坑道进行检查维修,计维修费596.40元。
  1976年9月7日至13日,根据黑龙江省军区和省农场总局指示,将威岭、三岔河地区的七条坑道交给黑龙江省伊春军分区接管。移交的七条坑道中,100米以上长度的2条,总长度为588米,总面积为950平方米。移交的资料有1:50000的坑道地形位置图一份,坑道断、平面图七份(十四张),因未建完整档案,坑道的质量和隐蔽工程位置没有图示说明。双方交接人:六十三团方面有王文,伊春军分区方面有张复新等五人。
   二 战备和训练
  1971年“九·一三”事件时,全军进入一级战备。沈阳军区电令63团高炮分队担任保卫佳木斯江桥任务。
  9月15日接受电令,团立即命令正在浩良河化肥厂修西山洞水道的三营(高炮营)回汤原作紧急动员,并携带武器装备(37高射炮 12门),以火车运输,17日到达佳木斯,进入阵地连夜构筑工事,18日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严阵以待。该营直接由兵团司令部指挥,以两个连8门高炮驻守江桥南端两侧,另一个连四门高射炮扼守佳木斯东南岗制高点,保卫佳木斯飞机场。任务是抵御敌机空袭,保卫江桥和机场的安全。自9月17日到达佳木斯直至11月17日,共驻守两个月。当时,全营干部、战士虽然都是临时组编,未经过正规训练,尤其是战士都是城市青年,未经艰苦和战斗锻炼,可是,对于执行战斗任务,人人奋勇争先,毫不退缩。有的干部在出发的当天家属来队,他们把家属安置在营房住下,还来不及谈一谈家常,便登车出发了。而军人们的妻子也出于保卫祖国的崇高责任感,毫无怨言。虽然久别重逢即依依惜别,但没有一点惋惜挽留之意。部队在驻守阵地的两个月中,虽然临近繁华城市,但生活十分艰苦。时届初冬,衣单被薄。一个连住宿在江桥的桥头堡中,阴冷潮湿,寒风刺骨。吃的虽能供上,但蔬菜缺乏,营养不良。可是干部战士从不叫苦,人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高度警惕地严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1971年11月,部队陆续返回汤原营房,仍以战备为全团的主要任务。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在农闲时仍然进行军事训练和炮兵专业技术训练。每当重大节庆日,全团都进入一级战备,以高度警惕,保持战备不懈。
  生活制度,按照军队要求,贯彻内务条令,坚持早操、值班、卫兵勤务、点名、请销假等生活制度,并坚持经常的军事训练。1972年,曾举办于部和战士炮兵专业技术训练班3期,其中排以上干部38名,占干部总数20.4%,正副班长64名,战士157名,通讯正副班长3名,通讯战士12名,共训练45天,计360个小时。并进行实弹射击考核。122榴弹炮直接瞄准射击一次,76加农炮640——690米距离固定目标直接瞄准射击二次。参加19个班,其中获得优秀成绩的3个班,良好5个班,及格8个班,不及格3个班。各连也进行手榴弹和轻武器实弹射击训练和考核。1973年9月,兵团司令部还在汤原地区进行了历时五天的炮兵会操,由于抓紧训练,使部队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仍然提高了军事技术水平。
  1974年7月,沈阳军区大连地区组织一次高炮射击比赛,兵团指示六十三团与各师共同组成一个高炮连,4门37高炮参加比赛。赛前在汤原训练了一个月,然后乘火车到达辽宁熊岳比赛射击场地。比赛项目有实弹射击拖靶和伞降。前去参加比赛的全体同志,严肃认真,充分发挥所学技术,成绩优秀,赢得了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名(包括野战军),奖给锦旗一面,为兵团争得了荣誉。
  虽然战备训练抓得很紧,但是自1973年全面转入生产后,战备意识逐渐削弱。部队分散到各个生产点后,干部战士投入紧张繁重的生产劳动,对战备和训练渐渐忽视。表现为副职干部只生气,主管干部不看也不管,只抓黄豆和玉米,认为训练、擦拭武器影响生产和盈利。后勤处曾检查了16个连队和直属分队武器装备保管情况,发现枪机零件损坏、托地板生锈、木托摔坏、木质油漆烤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各连火炮都有局部生锈,轮胎轻微变形。管理松弛,枪走火事件大量发生。由于基层忙于生产,对战备重视不够,要求不严,部队的战斗素质下降,战斗力受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