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转入生产建设

第四节 转入生产建设


从1971年开始,陆续接收了十七团移交的生产连队,先后转入生产建设。开始转入生产时,各级领导在思想上,仍然是以战备值班为主,只是兼顾生产工作,在组织上仍然保持完整的军事机构,只是在这些军事机构的领导下增设一些必要的专司生产经营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生产经营工作。对于干部的挑选和配备,仍然是以军事和政治素质为主,基层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没有经过生产劳动,和具有生产技术知识的城市知识青年。经营管理上仍然是供给制或半供给制的方式,不计成本,不讲效益,把生产工作当作军事政治任务来完成。必要时,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和集训,进行演习和操练,侵占了生产的时间和人力。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年,直到兵团改制农场后,才得以根本改变。在此期间为了适应生产建设的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如从外团调来一些农业、农机技术骨干,起用生产经营人材,加强老职工工作,发挥老职工在生产中的生产骨干作用等。然而只是起着保持生产建设的持续进行,不使中断或荒废的作用,并不能产生推动生产建设向前发展的效能。
  在兵团时期的几年中,农业生产曾连续遭受两次巨大的自然灾害。1973年春涝。机车不能下地,麦播延推到5月1日,以致有的地号小麦空穗,当年小麦亩产只有91斤;1974年春旱,保苗不足,以后又遭风、雹、虫灾,农业严重减产,大豆亩产36斤。这也是造成兵团时期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
  六十三团自1970年建立至1976年改制为农场,6年间完成了当时兵团领导给予的战备值班任务。这是汤原农场建场三十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虽然未能使汤原农场的经济建设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营不利,1970年——1975年6年间累计亏损5,148,488元,但是,使“文革”的混乱给生产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得以遏制,特别是对汤原农场由于十七团搬迁而带来的损失和贻误予以了相当的弥补,使生产建设持续进行。六年间陆续接收十七团移交的耕地逐渐增多,累计生产粮豆45,038.5吨,工农业总产值14,677,788元(不包括1970年产值),成为以后发展生产建设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