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拨乱反正,纠正“左”的影响
第二节 拨乱反正,纠正“左”的影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指导思想从“左”的错误中纠正过来,在全党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全党为完成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而奋斗。
一、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一直在全国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中进行着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首先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清除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思想禁锢。并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汇编和邓小平、陈云文选的学习,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贯彻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在进行上述教育中,总局负责场级干部,管局负责科级干部,场负责队级干部和一般党员,分期分批举办学习班,集中培训。场宣传部还曾组织宣讲组,趁冬闲季节到各生产队向基层党员和广大职工家属巡回宣讲。通过深入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职工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过有些老同志由于朴素的感情和长期“左”的思想影响,当提到毛主席晚年有错误时,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是由于对党的坚定信念,仍然表示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的同时,在干部党员中进行党的“准则”的教育,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从而保证广大党员和职工,干部思想统一、认识一致,政治局面稳定。
二、平反冤、假、错案
汤原农场成立较晚,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全过程,没有制造大量冤、假、错案。但是,其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有很多带着各自在“文革”中和“文革”前已有的问题来到汤原农场,因而清查工作仍很繁重。遵照上级指示,于1978年开始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清查,清查处理“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涉及干部共40人,逐一清查核实,落实党的政策,进行妥善处理。清查中,属“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按规定交原所在单位清查审理,平反昭雪。有的也由我场审理,查证确切后,进行平反纠正。“文革”前的案件,由场清查办审核,征得原定单位同意结论处理。原汤原农场办公室负责人雷烈,1957年由兰州军区转业到汤原农场参加开荒建场,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含冤二十余年。经内查外调,澄清事实,经普阳农场党委同意,报管局党委批准,予以公开平反昭雪。
汤原农场虽然成立较晚,未经“斗走资派”、“横扫牛鬼蛇神”,制造大量冤、假、错案,但在“文革”后期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曾对一些干部和职工的思想问题和作风问题当作阶级斗争问题进行批判、追究,伤害了一些同志。在这次清查中,予以重新审理,检查纠正。
对于在文化大革命中犯错误的人员,经与原所在单位协同审查,结论处理共7个。其中受党内留党察看处分1人,党内警告处分1人,其余5个免予处分。
三、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在十七团留交的“清边”人员中,有少数原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人员,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被追究历史问题判刑劳改,遣送边疆。遵照中共中央[1979]6号文件指示精神,进行清查,接受申诉,调查核实,转交原判机关审查处理。经原判机关审查,批准撤销原判的共6人,一律按起义、投诚人员对待,恢复行政级别待遇,纳入干部管理。年大体弱的作离、退休处理。其中有王绳武,原系国民党军队少将旅长,1949年9月起义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团长职务。1951年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刑10年,刑满就业在密山兴凯湖农场当农工。 1979年6月,根据其本人申诉,经原判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军事法院批准,撤销1951年原判,按起义投诚人员对待并报经宝泉岭管理局批准,定为行政18级,以后晋升为行政17级,作离休处理。
四、落实台胞、台属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台胞、台属及海外关系被视为可疑社会关系,备受歧视,有的不敢暴露。三队职工于焕廷的妻子尹万玲,有姐于1948年随夫去台,慑于政治原因,多年未敢暴露。近年,大陆与海外通邮后,始与其姐有通讯通汇关系。其姐来信表示,念母心切(其母在尹万玲处),亟盼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亲人团聚。开始,尹万玲及其爱人于焕廷仍有顾虑不敢声张,经场统战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反复阐明党的政策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解除其顾虑,他们夫妇才逐渐陈述实情,并出示其姐的来信和照片。场和管局领导非常重视,统战部门负责人登门拜访台属老人——尹母,并于1983年春节,邀请尹的爱人于焕廷参加管局召开的台胞、台属座谈会,受到殷切的接待。
根据中发[1979]5号文件规定,对现在我场的已经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分子经过群众评审,场党委批准,予以摘帽。地、富家庭出身的子女一律不以地富子女对待。
党的政策落实,大大促进了安定团结,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些得到平反昭雪的同志受到公正处理后,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年已七旬的王绳武老人落实政策后,不计报酬,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劳动,为建设操心。
原右派分子雷烈平反后任场直中学校长,壮志不已,工作勤奋。于1979年6月1日逝世。
五、丁玲探亲
1987年7月,当代著名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丁玲和她的爱人陈明,偕同美籍华人学者梅义慈由总局宣传部副部长郑加真陪同来汤原农场探亲。
丁玲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1958年春由北京下放到汤原农场劳动,分配至畜牧队喂鸡,历时5年。在这坎坷的岁月里,由于她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仍然信念不移,壮心不已,热情工作,积极劳动,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的关怀和信任,和干部、工人及家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离开农场返回北京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政策使她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她仍然怀念着农场的父老乡亲,称汤原农场为第二故乡,视汤原农场的干部、职工、家属是自己的亲人,从祖国的首都北京千里迢迢来到汤原农场探亲。好友,热情接待来访者。和曾经一起战斗过的老垦荒战士座谈,亲吻着北大荒人的新一代,与他(她)们欢聚、留影,怡怡融融,情深意切,恰似家人久别重逢。她还观看了自己的旧居和曾经劳动过的鸡房,并观赏了今日北大荒新建设成就与丰收在望的滔滔麦浪。与亲人们共享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带来的胜利和繁荣兴旺的喜悦。丁玲的探亲,使人民作家和北大荒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着更加亲密、富有新意的凝聚和结合。
丁玲在探亲的日子里,尽管年事已高,却仍激情满怀地走访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