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营亏损、生产低落
第三节 经营亏损、生产低落
兵团改制,恢复农场体制后,以生产建设为主,经济得到了相当的恢复。但是仍然沿袭旧的办场模式,实行集中统管的经济体制和“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加上自然灾害,因而生产建设发展不快,产值、产量、未能迅速提高。粮豆总产仍然在八千吨左右徘徊,亩产不足 150市斤。工农业总产值自1979年到1982年总计1,928万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平均产值432万元,与前四年的平均产值基本持平。经营亏损四年累计达875.7万元,比前四年累计亏损额增长11.3%。 1979年亏损333.1万元是历史以来亏损额最高的年份。银行贷款额 1982年最高达392.1万元,包干赤字达到480.9万元,使企业资金紧缺,周转困难,处于史前未有的困境。职工生活贫困,人均收入仅有 250元左右。人心不稳,思想不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成为垦区仅有的七个落后农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急于改变农场的贫困面貌,求富心切,一致认为必须改变单一经营,发展工、副业,迅速改变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不佳的经济结构。于是,集中精力,筹措资金,开拓工业生产门路。但是在当时一些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暴发致富的鼓动下,急于求成,疏于考证,几乎所有上马的项目,全部夭折。损失大量资金,加剧了农场的亏损。如1978年兴建200型榨油厂,购置设备,改建厂房,安装试运,到1981年投产,累计耗资986,000元。但投产后,由于规模过大,原料不足,1983年被迫关闭,所置设备拆卸后,部分变卖,部分另用,厂房又重新改建,造成巨大浪费。估计这一项净损失达三十余万元。又如扩建修配厂,七十年代兵团时期多次动意要修建一个规模像样的修造厂,1982年开始动工,施工面积1440平方米。1984年底完工,投资485,000元。但是建成后,由于不适合农场实际需要而长年弃置,毫无效益。
诸如上述项目的还有煤矿,黄金开采等,都是投资兴建,效益不佳甚至难以为继,迅速下马。造成巨额的损失浪费,使农场到1982年进入了历史发展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