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70年组建炮团,以战备训练为主。1971年部队开始先后投入生产,直至1972年接收17团移交结束后,才全部投入生产。当时有耕地 94,000余亩,11个农业生产队。当时虽不是开荒新建,已有一定的生产基础,但从领导和管理方面讲,与新建农场相差无多。经验不足,管理不善,生产低落,粮豆亩产只有一百零几斤。后期,稍有好转,重新恢复已经废弃的原农场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农业生产逐步提高。粮豆亩产恢复到150斤,总产1700万斤。1975年和1976年分别开荒4500亩、4400亩,使农场规模逐渐扩大。
  1977年撤销兵团,恢复农场、农业生产恢复了正常秩序。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农场的生产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调动了职工干部的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节约经营。正当人们看着庄稼长势茂盛丰收在望的时候,10月25日,骤降暴雨60.5毫米,田间积涝。月底,气温骤降,大雪纷飞(30.4毫米)使2100垧大豆、玉米全被埋没。农场发出号召开展“抗灾夺粮,立功受奖竞赛”活动。经全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战,1980年的粮豆亩产第一次突破了200斤,总产达2.400万斤。
  1981年遭受特大洪涝,由麦播到麦收、秋收全年处于洪涝灾害之中。4月10日,场党委作出《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战胜困难、抗灾抢播、扭亏为盈的决议》。麦收季节又是阴雨连绵,由于地湿陷车,谷物联合收割机、拖拉机防陷改装七十余台也无济于事,迫使人工刀割,进度缓慢,麦收延续到十一月份。掉粒掉穗发芽霉烂,严重减产。小麦长势是接点以来最好的一年,但只收回980万斤,平均亩产148斤,玉米平均亩产才56斤,大豆亩产82斤。
  1984年开始试办家庭农场,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精耕细作,粮豆总产2,590万斤,亩产217斤,小麦亩产264斤,是15年来最高的一年。1985年,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较好地发挥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小麦长势喜人,本应是丰产丰收的年头。可就在收割小麦前,连降大雨,7月份降雨量是148.6毫米,8月份达到245.6毫米,降雨量之大是有史以来罕见的。小麦和大秋作物被淹,小麦只见穗,不见秆,公路及铁路桥梁被洪水冲断。场部附近一公路桥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一年多未能恢复。这年粮豆亩产155斤,总产1760万斤。其中小麦亩产17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