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技术措施
第四节 主要技术措施
一、耕作措施
汤原农场的耕地白浆土面积大,坚持“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实行“平翻深松,耙茬深松,搅麦茬,原垄卡相结合,垄平结合,用养结合”的深松少耕法,是持续增产的有效措施。坚持正规化的近三区:“麦—杂—豆”,远三区:“麦—麦—豆”轮作制,使麦不连三,豆,玉米不重不迎。并使轮作、耕作、施肥三制配套,互相兼顾,达到土壤越种越肥,产量逐年提高之目的。
通过生产实践,以上轮作、耕作制适合我场土壤情况,并已经形成制度。
二、播种深度、播期及保苗密度
1、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以墒为定。一般小麦3—4厘米,大豆4—5厘米,玉米5—6厘米,高粱3—4厘米,谷子1—2厘米。
2、播期: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小麦最宜播期为:4月1日—20日;大豆为5月3日到6月10日;玉米为5月5日—5月15日;谷子为 4月25日—5月10日;高粱为5月10日—20日。
3、保苗密度:小麦保苗密度在七十年代初期一般为700—800万株 /垧,经七十年代末期至1985年的生产实践验证小麦的合理株数:中早熟品种为700万株/垧,中晚熟品种为600—650万株/垧。行距15公分,播幅为7.5公分乙大豆的保苗株数较为稳定,45—50公分行距,早熟品种40—45万株/垧,中晚熟品种35—40万株/垧。八十年代随着化学灭草剂的广泛应用,大豆30公分行距的窄平播法可达55—60万株/垧。玉米保苗株数在七十年代初期为4.5—5.5万株/垧,由于品种的改变施肥量的增大,进入八十年代后提高到5.5—6万株/垧。行距70公分,株距24—29公分,全部精量点播。谷子为100万株/垧,高粱为8— 10万株/垧。
三、田间管理
消灭草荒一直是田间管理的突出重点,七十年代前期采用机械化综合灭草措施,以机械为主,人畜为辅。七十年代后期由于化学灭草技术的引进,则以机械灭草与化学灭草相结合。采取以机械为主,化学灭草为辅的原则。进入八十年代从1982年开始则采取以化学灭草为主,机械灭草和化学灭草相结合,人工灭草相配合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化学灭草很快成为主要的灭草措施,化学除草剂的用量经这些年的施用初步验证最佳药剂配方为:
小麦(商品):在三叶期0.75kg/垧2.4—DJ酯。
大豆:48%氟乐灵2.5kg/垧,双叶杂草多的地号,可在豆苗出土前两天喷2.4—DJ酯1kg/垧(商品)。43%拉索加72%2.4—DJ酯,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用量5kg拉索加0.7kg2.4—DJ酯/垧。但拉索只能用于玉米茬原垄卡大豆。玉米:用40%阿特拉津于3—4叶期,叶面喷施 3.5—5kg/垧。高粱:用法、用量同玉米。谷子:在5—6叶期喷施0.8— 1kg/垧2.4—DJ酯。
四、施肥
为使土壤肥力不至逐年下降,注意用养结合,使土壤越种越肥,以达到稳产高产之目的,有机肥、农家肥、颗粒肥、化肥配合使用。有机肥必须发酵并优先施用于玉米和经济作物。有机、无机肥搭配使用,化肥要因土壤和作物施用,注意种肥和追肥接力,严防烧种烧苗。
化肥的施用对增产确有明显效果,施用量及品种几经改进,方法也有所创新。
施用方法和数量.:大豆、玉米的种肥要双侧深施或正深施。种肥侧距5—6公分,比种子深3—4公分。
正深施种肥要比种子深4—5公分。从七十年代开始,钼酸铵拌大豆种已成常规增产措施。小麦从八十年代开始推行氮、磷、种混施。玉米种肥以磷为主,小量用氮,大量追施肥则用氮。
五、病虫害的防治
1、防治作物根腐病及地下害虫,在七十年代多采用种子量的0. 3%赛力散加0.3%的“六六六”种子处理。后又改用0.2—0.3%的“六六六”和多菌灵。到八十年代小麦采用0.2%拌种或0.3%退菌特拌种,退菌特可湿拌闷种。大豆用0.5%的机油加0.2%的多福灵(多福灵的配方:多菌灵26.3%+福美双15.4%+灵丹粉58.3%)拌种,是防治根腐病和根潜蝇的好方法。玉米用0.2%“六六六”粉加0.3%的退菌特拌种。
2、利用黑光灯诱杀草地螟蛾子,对粘虫、玉米螟、食心虫、根潜蝇等虫害是有效的预防、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