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良种繁育
第八节 良种繁育
1972年成立科学实验站,负责全场的优良品种繁育工作。随着国家育种事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更换农作物用种,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使生产用种的种质、品质和数量,都有很大的改善,已基本扭转了“品种向上要,良种靠外调”的局面。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科学实验站不仅负责引进试用外地高产、抗灾、早熟、质优的优良品种进行鉴定试验,还大力对现有良种进行提纯复壮以发挥其种性。七十年代初期贯彻“四自一辅(自留、自选、自繁、自用,国家辅之以调剂)种子工作方针,建立以科研站为中心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即:科研站向试验排提供一级种子,试验排向生产队提供二级种子,生产队自己生产三级种子,保证自给有余。各生产队科研小组负责种好“三田”(种子田、试验田、高产田)。七十年代中期又积极贯彻对种子田的“五优先” (即:整地、播种、管理、收获、晾晒优先),“四固定”(即:地号、种管、收获、作业组、贮存库房及保管人员固定)措施。八十年代根据“四化一供”(即: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建立健全公司的经营体系……)种子工作方针,农场于1983年成立种子公司,结束过去种子“多、乱、杂”的状况,并能根据地势岗、平、洼及成熟的早、中、晚和水肥条件,合理地进行搭配。
小麦:以中熟和中晚熟品种为主,各占40%和45%—50%,早熟品种占10%—15%,七十年代前以克.69—701,克坚为主。七十年代中期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克旱6号(中晚熟品种,生育期九十天左右,具抗旱、杆强及适应性广等特点)为主栽品种,搭配701和松花江7号(中早熟品种)。1983—1985年则以克丰3号(生育期为85天左右,矮杆、有芒、纺锤形),垦大1号为主。
大豆:以中熟品种为主,占70—80%,早熟品种占20—30%。在七十年代前期以合交6号(生育期116天左右,叶片大、适应性强),黑河 3号(早熟品种)为主。七十年代后期以合丰22(中晚熟品种,生育期 110天左右,具抗旱、幼苗生长快、控制杂草能力强等特点),合交71— 943为主。八十年代初仍以合丰22为主,搭配合交6号和黑河3号。 1982年后以红丰3号、合交77—275及合丰2号为主。
玉米:建场以来一直以东农232为主要推广品种,1983年以后又推行嫩单3号(生育期103天左右,活动积温2350℃,具抗低温特点)。第六、七生产队为场制种队,供应全场玉米用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