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机第二节 农机管理与技术培训农场初期机械很少,只有5台东方红—75拖拉机,1台铁牛—55,1台牵引GT—4.9谷物联合收割机。机务人员共计26人,大部分是新配上的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在四连成立联合机械队,负责当时数量不多的耕作任务。1971年购进大批农业机械,有链轨式拖拉机41台,轮式拖拉机19台,联合收割机27台。各种农具:五铧犁35台,播种机48行和 24行共计57台,重、轻耙计72台,镇压器31台,中耕除草机42台,联结器34台,玉米脱谷机6台,扬场机12台。
机务人员的来源一是由外场调入一批机务骨于,再者,从城市青年及老职工子弟中择优选拔一批体格好,能吃苦,有实干精神的编入机务队伍。机务队伍逐渐扩大,由原来的40人增到334人,为原来的8.4倍,基本上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由于机务人员成分新,技术水平低,对机械的原理性能不熟悉,也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使用保养都不熟悉,致使一些机车经常发生故障,发生了故障又不能及时排除。作业质量达不到要求。于冬闲季节场多次举办机务人员短期轮训班,参加人数达200余人,占全场机务人员的70—80%。经短期学习后初步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可以独立作业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无论在兵团时期或农场时期,都是以这一方法充实农机队伍并提高技术,从未间断。
1977至1978年间,城市青年大批返城,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农场的机务骨干,因而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有车无人开,作业不能进行。机务科及场领导亲临各生产队,动员那些年龄较大的老机务工人重新上车,发扬当年开垦北大荒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又选拔一批老职工子弟上车,经短时间的培训,很快掌握了基本技能。这部分人已成为以后机务战线上的主力。
建场初期,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各生产队只能配备机务排长。 以后几年,相继从场外调进20余名及场内提拔以工代干,配齐了机务副队长和机务技术员。
这两年不仅充实了机务队伍,并进行整顿,恢复了过去的规章制度,加强了机务管理。1978年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机务管理十项标准”现场会议后,场即召集各队机务干部讲清意义,目的和要求,制定措施。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评比。经上下努力,认真贯彻执行,确实改变了人员新,水平低,作业质量差,管理上不去的局面。经场和总局检查,1982年11个生产队中有8个油料库,9个保养间,9个农具场达到标准化。还有占全场机车总数76%的133台拖拉机和100个机车组,都实现了标准化要求。1978至1983年机械化程度发展得比较快。机务人员512人,比1972年增加了35%,农机具增加了40%。机务培训班每年平均培训1.5次,培训450人次,占机务人员的72%。
在搞好田间机械配套的同时,也注重非田间机械配置。1971年全场仅有扬场机5台,至1972年以后,逐渐增购,扬场机增加到20台,平均每队一台多。1985年底增加到37台,平均每队3台。有的队还有入囤、装车机、摊场机和堆场机等,减轻了体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1985年末拖拉机拥有量 单位:台
1985年末联合收割机拥有量 单位:台
1972—1985历年农机具配置情况表
注:表中70、71两年数为原农场农机具拥有量